前几天整理书房,翻出2018年的基金对账单。那时我刚工作两年,咬牙买了人生第一支基金——嘉实沪深300ETF联接。看着当时稚嫩的签名和歪歪扭扭的身份证号,突然觉得这个问题特别有意思:我们究竟在问什么?
表面是在问基金公司的可靠性,实际上是在问:把自己的血汗钱交给陌生人打理,这种反人性的信任要怎么建立?
我有个在券商工作的朋友老陈说过一句特别戳心的话:”买基金就像相亲,看财报就像查对方户口本,看得再仔细也防不住婚后变心。”这话虽然糙,但理不糙。嘉实作为老牌公募,管理规模常年排前十,这些数据随便哪个APP都能查到——但数据能告诉你的是过去,而我们赌的是未来。
去年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我注意到嘉实旗下有只科技主题基金,在ChatGPT爆火前三个月突然大幅调仓,精准加码了AI概念股。你说这是未卜先知还是信息优势?我更倾向于是基金经理的个人判断力——这种玄乎的东西,恰恰是数据报表永远无法量化的”可靠性”。
但别误会,我可不是在给嘉实唱赞歌。记得2020年原油宝事件时,某大型银行旗下基金净值腰斩,那时候我才意识到:再厚的公司背景墙也抵不过风控体系的某个漏洞。嘉实经历过2008和2015两轮牛熊转换没出过大纰漏,这种经历本身就是最珍贵的信用背书。
最近让我改观的是他们的投教内容。别的机构还在教怎么看K线图,他们已经开始做行为经济学与养老规划这种反常识课程。这种不急功近利的气质,反而让人更安心——就像找对象时,对方不急着炫耀收入,而是认真讨论怎么共同成长。
当然也有糟心的事。去年帮亲戚查嘉实某支产品的费率,发现申购费、管理费、赎回费层层叠加,最后年化2.5%的收益差点被费用吃掉一半。这时候什么品牌信誉都显得特别虚无——金融行业的通病,嘉实也没能免俗。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嘉实基金可靠吗?我的结论可能有点矛盾:作为机构它是可靠的,但具体到某支产品某位基金经理,需要像侦探一样保持警惕。毕竟在投资这件事上,过度信任和过度怀疑都会付出代价。
最后分享个细节:有次参加线下活动,注意到嘉实某位基金经理的皮鞋后跟磨得厉害。这种细节比任何宣传册都让我安心——至少说明他们真的在跑调研而不是坐办公室画饼。你说这判断逻辑科不科学?当然不科学。但人类的选择,往往就是由这些非理性瞬间决定的。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5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