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在798艺术区偶遇老同学阿杰,他正顶着黑眼圈给投资人演示一个”基于区块链的社交电商元宇宙项目”。这个三年前还在国企安稳度日的男人,如今张口闭口都是”流量池”、”私域运营”、”商业闭环”。看着他亢奋又疲惫的眼神,我突然意识到:互联网+创业早已不是改变世界的浪漫宣言,而是一场全民参与的饥饿游戏。
• 伪命题狂欢节
几乎所有路演PPT第一页都写着”解决行业痛点”,但真正被解决的恐怕只有创业者的房贷压力。去年参与某孵化器评审时,有个项目让我印象深刻——”智能宠物喂食器+社交APP”。创始人信誓旦旦说这是百亿蓝海,却解释不清为什么养猫人士需要和陌生人分享主子进食数据。这种强行”互联网+”的项目,就像给自行车装火箭发动机,除了制造车祸现场别无他用。
• 流量幻觉综合症
我表弟去年all in短视频创业时的豪言壮语犹在耳边:”只要内容够垂直,算法一定会给我流量”。三个月后,他烧光20万积蓄,换来387个粉丝和平台推送的买量广告。这让我想起百年孤独里那个痴迷炼金术的何塞——互联网平台的推荐算法,就是当代创业者的炼金炉,明明知道是幻梦,却忍不住把青春和存款都扔进炉膛。
• 幸存者偏差陷阱
媒体总爱渲染车库创业的神话,却绝口不提那些死在A轮前的”沉默大多数”。深圳湾科技园凌晨两点的灯光很美,但有多少是给投资人看的表演?有个做SAAS的朋友跟我说实话:”我们90%的研发经费都花在数据看板的美化上,毕竟投资人看不懂代码,但看得懂折线图。”
【真实案例】
有位连续创业者给我算过笔账:在杭州,组建10人技术团队每月成本约15万,而拿到天使轮的平均时间是4.6个月。这意味着创业者要先自备70万”入场费”,这还没算上商业贿赂、媒体公关这些不能见光的开支。所谓”零成本创业”,根本是当代互联网最大的黑色幽默。
• 逆向生存法则
有趣的是,我见过最成功的互联网+创业者,反而是那些最不懂互联网的人。小区门口水果店的老王,用企业微信做社群营销,三年开了八家分店。他的秘诀简单得令人发指:记住每个顾客的购买偏好,下雨天给买过芒果的客户发防潮小贴士。这提醒我们:当所有人都在追逐风口时,或许接地气的”土办法”才是真正的降维打击。
站在2024年的十字路口回望,互联网+创业越来越像当代炼金术——用PPT点石成金,用数据粉饰太平。但或许正如王兴所说:”多数人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愿意做任何事。”当我们把二维码印在煎饼果子上时,到底是在创新,还是在完成一场集体自我欺骗?
(写完这篇文章,我收到了阿杰的微信:”项目黄了,要不要一起搞Web3.0?”)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5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