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科技创业者开始怀念”笨办法”
上个月在深圳湾创业广场的咖啡厅里,我遇到了一个有趣的场景。隔壁桌的两个年轻创业者正在激烈争论,一个坚持要用最新的AIGC技术重构整个教育行业,另一个却翻着发黄的纸质笔记本说:”你们这些搞大模型的,连用户真正需要什么都还没搞明白。”
这让我想起五年前,共享单车大战最激烈的时候,那些PPT里写满”物联网””大数据”的创业者们。如今他们中的大多数已经销声匿迹,反倒是几个当初被嘲笑”太传统”的玩家活了下来——因为他们真的会修自行车。
技术崇拜者的陷阱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科技创业圈出现了一种奇怪的”技术原教旨主义”。创业者们像集邮一样收集各种技术热词,投资人们像检查购物清单一样数着团队掌握的算法种类。我们似乎忘记了,爱迪生发明电灯时最伟大的创新不是真空技术,而是他建立的电力系统商业模式。
我认识一个做农业物联网的团队,他们的传感器能精确到每平方米的土壤数据。但当我问起当地农民的使用反馈时,创始人愣住了——他们甚至没去过田间地头。”我们有远程诊断系统”,他这样辩解道。这让我想起彼得·蒂尔的那句名言:”我们想要会飞的汽车,结果得到了140个字符。”
“笨功夫”的文艺复兴
有趣的是,最近我观察到一批”非典型”科技创业者正在逆流而上。他们中有人坚持用Excel管理供应链,有人拒绝使用自动化客服系统,还有人在2023年仍然开着实体店铺做用户体验测试。这些看似落后的做法背后,藏着被我们遗忘的创业本质:对真实需求的洞察。
有个做智能家居的朋友告诉我,他们最畅销的产品功能竟然是工程师们最鄙视的”物理按键”。”老年人需要那种按下去’咔嗒’一声的实在感”,他说这话时表情很复杂。这不禁让我思考,我们追求的到底是技术创新,还是技术带来的优越感?
人才标准的再定义
或许我们应该重新定义什么是”科技创新人才”。在杭州,我见过一个90后姑娘用抖音直播卖传统竹编,年销售额过亿;在成都,有团队把区块链技术用在火锅食材溯源上,让老师傅们都竖起了大拇指。这些案例告诉我们,最好的科技创业者往往是那些最懂人性弱点的人。
斯坦福大学有个著名的”垃圾桶项目”,要求学生从垃圾中寻找创业灵感。这个看似荒诞的课程背后是个深刻的洞见:创新往往诞生于对现实的细致观察,而非对技术的盲目追逐。就像我那个做教育机器人的朋友说的:”有时候解决一个问题,需要的不是更先进的算法,而是蹲下来和孩子一样高。”
结语:技术的温度
深夜的创业大厦里,那些亮着灯的办公室中,有多少人在为技术而技术?又有多少人在为真实的需求辗转反侧?或许真正的科技创新人才,应该像老匠人对待工具那样对待技术——知道什么时候该用最先进的数控机床,什么时候还是得拿起那把用了二十年的锉刀。
下次当你听到某个创业项目标榜”采用了最前沿的XX技术”时,不妨多问一句:”所以呢?”这个简单的问题,可能比任何尽职调查都更能看清一个创业者的本质。毕竟,历史上改变世界的创新,从来都不是因为技术本身足够酷炫,而是因为它触动了人性中最朴素的那个角落。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5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