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真的,今早我刷手机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第一反应是笑出了声。倒不是觉得问的人蠢——恰恰相反,这问题背后藏着某种荒诞的真实。我们太习惯把“开市”当作某种仪式,仿佛交易大厅那一声钟响能决定全世界的悲欢。但说实话,钟响不响,真的改变什么了吗?
我记得去年冬天,和一个做私募的朋友在上海外滩某家咖啡馆闲聊。窗外冷风嗖嗖的,他搅着那杯凉透了的拿铁,突然说:“有时候我倒希望股市永远别开盘。”我愣了一下——这话从一个靠市场波动吃饭的人嘴里吐出来,简直像神父突然说“其实我不信上帝”。他接着解释,不是真的不想交易,而是受够了那种被开盘收盘绑架的焦灼感。“你知道吗?最可怕的不是亏钱,而是你明明知道第二天九点半铁定开门,却还得假装这一切有意义。”
他的抱怨让我想到一个更尖锐的问题:我们到底在交易什么?是公司价值?还是集体情绪?甚至只是某种瘾?某种程度上,股市的开盘闭市像极了当代生活的隐喻——我们总在等一个“正式开始”的信号,好让自己相信一切还在轨道上运行。但真相可能是,市场从不真正关闭,它只是换了个场地继续折腾你的神经。凌晨三点比特币的闪崩,周末突如其来的政策传闻,甚至半夜弹出的CEO推特……这些比开盘铃可怕多了。
我越来越觉得,对开盘日的执念,暴露了我们对“可控幻觉”的依赖。开盘意味着规则、时间表、秩序——尽管我们都知道那秩序有多脆弱。2020年3月美股四次熔断的那几周,市场倒是天天准时开门,但那又怎样?交易员们对着屏幕吞抗焦虑药的样子,比停市可怕一百倍。有时候我在想,或许真正该问的不是“今天开不开盘”,而是“我今天敢不敢看盘”。
当然,你可以说我太悲观。毕竟开盘代表着机会,代表着流动性,代表着资本主义这台机器的正常轰鸣。但当我看到邻居老陈——一个退休中学教师——每天九点二十五分准时坐到电脑前,双手合十仿佛祈祷般盯着自选股列表时,我总觉得哪里不对劲。他去年在新能源股上亏掉了三分之一的养老金,但至今仍坚持认为“只要开门就有希望”。这到底是韧性,还是某种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今天股市开盘吗?上证所、纳斯达克的官网会给你标准答案。但或许我们该问自己另一个问题:如果今天股市不开门,你会不会反而松一口气?承认吧,有时候我们害怕的不是市场关闭,而是被迫面对开盘之外的人生——那没有K线图定义价值,没有涨跌停缓冲情绪的,真实而粗糙的生活。
毕竟,钟声会响,屏幕会亮,但你的焦虑或狂喜,从来就不需要交易所的批准才能存在。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