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路过朝阳大悦城,发现原本的中影国际影城悄悄换上了“英皇”的招牌。穿着工装裤的施工人员正抡着大锤砸碎前台的仿大理石贴面,飞溅的碎屑在午后的阳光里像极了某部文艺片的升格镜头。我突然意识到,这家曾经挂着“电影国家队”招牌的院线,正在经历着某种难以言说的蜕变。
中影影院投资有限公司这个名字,总让我想起中学时那个总考年级前三的干部子弟——永远穿着熨烫妥帖的白衬衫,作业本边角平整得能划破手指,但课间偷看当代歌坛时比谁都起劲。这种奇妙的割裂感,或许正是中国特色文化产业的绝佳隐喻:既要承担传播主流价值的政治任务,又不得不在芭比和奥本海默的排片大战里和万达、大地这些市场化玩家贴身肉搏。
三年前在成都参加某行业论坛时,我见过中影影投的一位区域总监。这个戴着玳瑁眼镜的中年男人在圆桌环节大谈“银幕数增长率与文化自信的正相关关系”,茶歇时却拉着我抱怨:“现在00后观众根本不认‘中影’这块牌子,他们宁可多走两公里去IMAX厅看漫威——哪怕我们的杜比全景声厅座椅按摩功能更高级。”他说话时无意识地捻着胸牌挂绳,那根红色尼龙绳已经起毛了,像极了许多国企改革进程中那些细碎而顽固的毛刺。
某种程度上,中影影投的困境比我们想象得更具哲学意味。当流浪地球2的片头龙标与中影LOGO相继亮起时,某种国家叙事与市场诉求完成了仪式性的合谋。但仪式之外的日常才是真正的战场:如何说服情侣放弃私人影院的暧昧沙发选择你的LUXE巨幕厅?怎样在春节档用熊出没对抗热辣滚烫的排片霸权?这些琐碎问题背后,实则是计划经济思维与消费主义洪流间的永恒拉扯。
特别有意思的是他们的会员体系。当你注册中影云票会员时,除了常规的折扣券之外,居然能兑换建党伟业4K修复版观影权限——这种魔幻现实主义的权益设计,活像把党校教材塞进了盲盒福袋。但或许正是这种笨拙的尝试,反而泄露了某种真相:在流媒体撕碎传统院线最后遮羞布的今天,所有玩家都不得不在商业逻辑的钢丝上跳起荒诞的芭蕾。
有次我在呼和浩特的中影影城候场时,发现走廊海报栏里长津湖与哥斯拉大战金刚并置陈列,吴京和怪兽的巨幅面孔被同一盏射灯照亮。那种奇异的和谐感突然让我顿悟:所谓中国特色电影工业,从来都不是非黑即白的选择题,而更像老式胶片放映机里交错重叠的淡入淡出——在红色滤光片与商业票房数字之间,永远存在着微妙的中间色调。
现在每次看到中影影投新开的“CINITY高新技术厅”新闻,总会想起他们某份年报里被折叠在财务报表之后的社会责任章节。当他们在山西某县城建成第8000块银幕时,报道里不会提及的是:那个影厅开业首周最卖座的,其实是某个网红演唱会的线上直播。这种错位或许恰恰证明,所有关于文化传播的宏大叙事,最终都要在爆米花的奶油香气里接受检验。
所以下次当你攥着中影影城的电影票根时,不妨留意一下票背面的防伪水印——那不仅是防伪标识,更像是某种时代转型的显微切片,记录着国家级文化航母在消费主义浪潮中调整航向时,激起的每一朵细小浪花。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5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