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翻到母亲二十年前的工资条,实发金额那栏的数字小得可怜,但养老保险扣除那行却毫不手软。她当时嘟囔着”这点钱扔进黑洞,老了能捞出个响吗?”——这话像根刺扎在我心里二十年。如今看着自己工资条上更高比例的扣除项,我突然意识到,我们这代人正在参与一场史上最宏大的跨代契约实验,而实验桌上堆满了无人提及的隐形成本。
社保基金的运作逻辑本质上是一场精算游戏,但游戏规则早就被人口结构的变化撕开了裂缝。官方总爱用”资金池规模创历史新高”来安抚民众,却绝口不提这个池子正在演变成一个巨型虹吸装置——当下在职人员的缴费几乎实时支付给退休人员,所谓”个人账户”更像虚拟记账符号。我认识的一位社保局朋友私下吐槽:”系统里流淌的不是资金,是焦虑的数字化身。”
最讽刺的是,这套体系的脆弱性恰恰藏在它的伟大愿景里。当初设计者假设的经济增长曲线和人口结构,现在看起来像科幻小说设定。当我看到某省2023年社保基金预算报告里”财政补贴占比41.7%”的数据时,突然想起儿时玩的叠叠乐游戏——抽掉太多基础积木后,整个结构就开始令人窒息地摇晃。我们这代80后90后,可能就是被选中托住摇摇欲坠塔身的那双手。
有个细节值得玩味:疫情期间社保减免政策出台时,朋友圈里一片欢呼,却很少有人追问那上千亿的窟窿最终由谁填补。就像集体陷入某种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我们既抱怨系统,又恐惧系统崩溃。这种矛盾心理催生出魔幻现实——年轻人一边计算着”最低缴费年限能否回本”,一边又期盼着体制能给自己养老兜底。
或许真正的问题不在于资金规模,而在于代际契约的重新谈判。我采访过的一位精算师打了个比方:”现在的模式像让素食主义者众筹烤肉店,双方都在装糊涂。”当90后开始用脚投票,出现大规模断缴苗头时,某个深夜刷到的帖子让我怔住:”每月硬扣的养老金,不如我自己定投ETF——至少亏也亏得明白。”
最近某省试点”个人养老金账户”时出现的冷遇很说明问题。不是人们拒绝规划未来,而是对体制化解决方案产生了抗体。这种集体潜意识里的不信任,比任何精算缺口都可怕。就像目睹一场缓慢发生的信用挤兑,每个人都在悄悄计算自己的逃生路线。
站在宏观视角看,社保基金困境其实是现代文明的隐喻——我们用复杂金融工具编织安全网,却忘了最初为什么要织这张网。当每个参保人变成Excel表格里的一个参数,那些深夜在社保局门口排队咨询的老人,那些纠结要不要补缴的灵活就业者,他们的焦虑都被转化成了年度报告里的百分比。
或许该打破”万能政府”的幻想狂欢了。与其等待顶层设计的神来之笔,不如开始构建多支柱的生存策略。就像我那位早早开始布局商业养老保险的同事说的:”把全部希望押注在集体储蓄罐里,不如自己多准备几个碎钞机时代的救生圈。”
(完)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5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