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帮家里长辈查一笔转账,又一次点开了工商银行的官网。说真的,每次打开它,我都有种穿越回2010年的错觉——蓝白配色、密密麻麻的栏目、层层叠叠的弹窗,还有那个永远在“优化升级”却永远让人觉得“差点意思”的用户体验。
这让我想起去年在杭州参加一场金融科技沙龙时,某位产品经理半开玩笑的话:“工行的官网,像极了穿西装跳街舞的中年人——技术拼命追,气质却依然严肃得让人不敢靠近。”当时全场哄笑,但笑完又有点沉默。是啊,工行不是没有尝试年轻化,你看它的AI客服、线上理财、区块链应用,该有的全有,但不知道为什么,总让人觉得差一口气。
我最直观的感受是:工行似乎陷入了一种“数字身份焦虑”。它既想保持国有大行的庄重感,又不得不迎合互联网时代的轻快节奏,结果两头不讨好。举个例子,它的手机银行App其实功能很全,但交互逻辑却总带着一种“我是为你好的爹味”——比如默认开通的安全键盘、反复弹出的风险提示、需要跳转三次才能关闭的营销通知……安全固然重要,但用户体验的颗粒度,恰恰藏在这些细节里。
有人说,这是传统金融机构的“路径依赖”——毕竟坐拥数以亿计的存量用户,哪怕产品再难用,也不愁没人用。但我不完全认同。工行真正的问题,或许不在于技术落后,而在于“思维惯性”。它太习惯于服务“账户”,而不是“人”。比如那个著名的“工银融e行”品牌,名字听起来科技感十足,但实际使用中,用户依然要面对一堆专业术语和复杂流程。普通用户谁关心这是“融e行”还是“工银e生活”?他们只关心能不能三分钟内搞定一笔水电费。
但话说回来,我们是否对工行太苛刻了?某种程度上,它的官网像一面镜子,照出的是中国数字金融转型的集体困境——既要合规,又要创新;既要服务小微企业主,又要吸引Z世代;既要扛起“金融国家队”的旗帜,又要在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的夹击下突围。换作任何一家机构,恐怕都难言轻松。
我甚至觉得,工行官网的“笨重”,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另类的安全感。它的每一个按钮背后是层层风控,每一条流程经过反复合规验证。那些被互联网公司吐槽的“冗余设计”,可能恰恰是金融机构谨慎基因的体现。试想一下,如果工行真的变成拼多多风格的“砍一刀理财”,你敢用吗?
不过,妥协不应该是答案。工行最近其实悄悄做了一些改变——比如在部分地区试点数字人民币入口、优化养老金计算工具、甚至尝试用短视频讲解基金产品。这些尝试未必完美,但至少说明它没有躺平。或许未来,工行的官网会变成这样一种存在:表面依然是那个沉稳的蓝色门户,内核却像乐高一样可拼可拆——你要简单,它就给你极简模式;你要专业,它能调出数据看板和行业报告。
最后说个小事:上周我看到工行官网某个角落新增了“长辈版”入口,字体放大、功能精简、操作指引全部口语化。我把它推荐给了母亲,她第一次独自完成了生活费转账。那天她特别高兴,说“原来银行网站也没那么吓人嘛”。
你看,技术的温度,有时候并不需要翻天覆地的改造。只要多看一眼真实的人,多理解一点他们的笨拙与期待,哪怕只是一个按钮位置的调整,都可能成为打破“数字高墙”的第一块砖。而工行这样的巨头,或许需要的不是一场炫技式的颠覆,而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俯身倾听”。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5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