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一位做私募的老友喝酒,他半开玩笑地说:“现在市场上活得最滋润的,反倒是那些名字土得掉渣的区域性投资公司。”这话让我愣了两秒——脑海里第一个蹦出来的,就是”中原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这个带着九十年代供销社气息的名字。
说来有趣,去年在郑州东区参加一场路演时,我亲眼见识过他们的投资经理如何用带着河南口音的普通话,把一堆区块链项目方问得额头冒汗。当时最精彩的一个问题是:“您这个去中心化账本,能帮俺们许昌的腐竹厂多卖出两车货不?”全场哄笑之余,几个真正懂产业的人却坐直了身子。
这或许就是中原投资的生存哲学——他们从不迷信硅谷神话,却比谁都清楚河南十八地市哪个开发区的补贴政策还能挤出来三个点的利润空间。有次看他们投的一家做农机物联网的企业,创始人私下跟我说:“中原的人来尽调时带着尺子下地,量了垄沟间距说我们传感器安装密度浪费了——您说这哪像VC干的事?”
但偏偏是这种”土法炼钢”式的投资逻辑,反而在资本寒冬里显出了韧性。当北上深的投资人们围着AI大模型内卷时,他们默默在洛阳投了家给无人机做螺旋桨碳纤维材料的厂子,据说现在占了全国植保无人机70%的配件市场。这种打法看似保守,却暗合了孙子兵法里”先为不可胜”的智慧——毕竟再炫酷的商业模式,最终都要回到怎么把东西更便宜、更可靠地生产出来这个基本命题上。
有件事特别有意思:他们办公室挂的不是常见的”独角兽图谱”,而是一张泛黄的河南交通地图,上面用红笔标满了各县市的特色产业集群。办公室主任有次醉后吐真言:“俺们老板说,投资这行当说到底就是赌国运——而中国的国运,就藏在县城的注塑车间、乡镇的食品加工厂里。”
这种带着泥土味的现实主义,或许才是中国投资界最稀缺的品质。当太多机构被风口裹挟着追涨杀跌时,反而是一些扎根区域的公司保持着惊人的定力。就像中原投资的那个经典段子:某年共享单车最火时,他们却跑去投了家给自行车做脚蹬子防滑纹的厂子——结果风口过后,倒闭企业的库存车大甩卖,维修市场反而让这家厂子赚得盆满钵满。
有时候我不禁想,也许真正的投资智慧,就藏在这些看似笨拙的生存策略里。就像少林功夫练到极致,最后厉害的往往不是花哨的招式,而是扎了多少年的马步。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5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