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秋天,我在鲁西南某个县城的农商行网点遇到老张。他攥着存折在智能柜员机前徘徊了十分钟,最后叹了口气走向人工窗口。”这机器是好,”他苦笑着对我说,”可它不会问我今年花椒收成怎么样。”
在这个被移动支付裹挟的时代,山东农商行的生存姿态显得格外耐人寻味。表面上,它和其他银行一样在推进数字化转型——刷脸取款、线上信贷、智能客服,该有的科技元素一个不落。但真正让我着迷的,是它在科技外衣下那些固执的”反效率”坚持。
你会发现他们的客户经理还在用最”笨”的办法:骑着电动车走村串户,手机里存着几百个农户的生日和红白事日期。在济南某分行的季度会议上,有个年轻支行长提出要取消”赶集日驻点服务”,却被老行长一句话怼回去:”机器能闻出韭菜盒子味儿吗?能听出王大娘今天嗓门比平时高三分是为什么吗?”
这种看似落后的服务逻辑,暗含着金融业最原始的智慧。在风控层面,他们用”地缘信用”弥补大数据缺失——信贷员知道李家庄种大蒜的老李家女婿在县交通局工作,也清楚西村养殖户的侄女刚考上公务员。这些碎片化的人际信息,构成了AI永远无法理解的信用评估维度。
但最矛盾的恰恰在这里:当总行要求全员推广线上放贷时,很多老信贷员反而焦虑了。有位从业二十年的副行长私下跟我说:”现在让客户在手机上点几点就能借到二十万,可去年我们手动审批时,至少能借着面谈知道他家儿子正闹离婚——这时候放贷,不是往火坑里推吗?”
数字鸿沟在这片土地上呈现出奇特的镜像。年轻人通过手机银行把存款转去理财平台,老年人却坚持要看到存折上的印刷体数字才安心。农商行卡在中间,既要做支付宝的竞争对手,又要当教老人用微信支付的志愿者。这种撕裂感,让他们的数字化转型更像在走钢丝。
或许我们该重新思考”科技赋能”的定义。在北上深谈智慧银行时,我们在说算法和算力;但在山东的田间地头,智慧可能意味着信贷员能记得王大爷的降压药快吃完了,顺手帮他在镇卫生院代订了下个月的药。这种带着体温的金融服务,或许才是真正难以被技术替代的护城河。
黄昏时分的农商行网点总有种魔幻现实感:穿西装打领带的理财经理在给年轻人讲基金定投,窗外牵着羊的老汉正扒着玻璃找熟悉的信贷员。两种时空在此交汇,而农商行不得不成为那个同时存在于两个维度的奇特存在。
说到底,金融科技的终极命题或许不是如何变得更”智能”,而是如何变得更”懂人”。当所有银行都在追逐算法的精准时,那些还能闻出韭菜盒子味儿的银行,反而成了最稀缺的物种。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5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