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上个月兴奋地告诉我,他把年终奖投进某个七日年化4.5%的理财项目时,我差点把嘴里的咖啡喷出来。不是因为这个收益率多惊人——说实话在当下这数字还算体面——而是他眼里那种”总算找到财富密码”的光芒,让我想起十年前第一次买比特币时的自己。
我们都患上了一种病:短期收益焦虑症。
01 被速度驯化的贪婪
现在打开任何理财APP,满屏都是”T+0赎回””灵活申赎””七日年化”,像极了快餐店灯牌上闪烁的”15分钟送达”。金融产品经理们早就摸透了我们这代人的心理:既要流动性像活期存款,又要收益跑赢通胀,最好还能在周五下午三点前买入,周一早上九点就看到收益到账。
但你们发现没有?越是标榜”灵活”的产品,资金门槛越低,收益波动越大。我跟踪过某款网红理财产品的实际收益曲线,发现它最擅长玩”开门红”的把戏——首周收益率能冲到5%,等资金规模上来后就悄悄降到3.8%,等到季末冲规模时又突然反弹。这哪是理财?分明是平台和用户互相钓鱼的游戏。
02 时间成本的隐形税
去年帮我表姐整理财务清单时吓了一跳。她同时持有6款短期理财,最长的封闭期也就90天。但光是不同产品的到期日管理、资金腾挪再投资,每月就要耗掉她两个周末的上午。按她时薪200元算,隐性成本早就吃掉了1.2%的收益。
更讽刺的是,有次某产品提前三天发布赎回规则变更公告,她因为赶项目没及时操作,5万资金被迫自动续期到下一个周期——正好撞上央行降息,新周期收益率直接砍了0.3个百分点。看着她在群里吐槽”就像外卖被暴雨延误还没补偿”,我突然觉得所谓”短期灵活”根本是个伪命题。
03 复利幻觉与破碎周期
所有理财课都教我们复利是第八大奇迹,但没人说清楚短期理财根本玩不转真正的复利。假设某个90天产品年化4%,每期到期后完美衔接新产品(这本身就不可能),十年后1万元能变成1.48万。听上去不错?但如果你算上这十年里可能发生的6次急用钱提前赎回、3次平台暴雷转换损失、还有CPI实际年均2.8%的侵蚀,最终购买力可能还不如当初直接买十年期国债。
我基金经理朋友说过句大实话:”期限越短的产品,管理费占比越高。你以为在赚利息,其实是在帮渠道付电费。” 他管理的某款三个月定开产品,每年资金周转产生的交易费用就占净值的0.5%,这些可都是从收益里挖走的。
04 与自己的期限对赌
现在让我做选择的话,宁愿把三万元拆成三份:一份扔进根本不想看的三年期大额存单,一份留作活期应对突发状况,最后那份干脆买成黄金扔进保险箱。至少不会被每三天跳出来的收益率波动搞得心神不宁。
短期理财最吊诡的地方在于:它原本是为平滑现金流而存在,最后却成了消耗注意力的黑洞。上周我那位朋友突然问我:”为什么每次赎回成功都有种打游戏通关的爽感?” 或许我们早就不在乎那几百块收益,只是在享受”操作财富”的幻觉罢了。
(完)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5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