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冬天,我在杭州一家24小时咖啡馆里目睹了一场典型的创业悲剧。凌晨两点,邻桌三个年轻人正用布满血丝的眼睛盯着电脑屏幕,他们桌上散落的拿铁已经凉透。”我们的共享雨伞项目就差最后一笔融资了”,其中一人突然提高音量,声音里混合着亢奋与绝望。我偷偷瞥见他们的商业计划书封面——上面赫然印着”解决城市最后一公里降雨痛点”。
这让我想起五年前自己第一次创业时的荒唐。当时我坚信”宠物社交”是下一个风口,甚至给APP起了个蠢名字叫”汪喵圈”。现在回想起来,那个项目唯一的价值,就是教会我识别什么叫做”伪需求”。
大多数创业者都在解答错误的题目。我们习惯性地问”做什么能赚钱”,却很少追问”我究竟擅长解决什么问题”。Tim Ferriss在每周工作4小时里说过一个残酷真相:市场上90%的创业点子都是创业者自我感动的产物。就像我认识的一个连续创业者,他最近的项目是用区块链技术优化广场舞大妈的点歌系统——这简直是对技术的亵渎。
真正值得做的创业,往往诞生于某个令人烦躁的日常瞬间。我表弟的烘焙店就是这么开始的:他受够了市面上那些用植物奶油的所谓”法式甜点”,干脆自己租了个地下室厨房。现在他的海盐焦糖可颂要提前两周预定,秘诀?不过是坚持用法国Isigny黄油——即便这意味着每个面包成本高出8毛钱。
有个反常识的发现:越是不起眼的行业,越藏着黄金机会。我家楼下修鞋的大爷去年在浦东买了套房,因为他开始给网红修复限量版球鞋。这比那些融资千万的”互联网+修鞋”平台活得滋润多了。有时候所谓创新,就是把老行当用新方式再做一遍。
最近我迷上研究那些存活超过20年的小微企业。发现它们有个共同点:创始人都有种偏执的”手艺人精神”。东京有家只做天妇罗的店,老板坚持每天亲自去市场挑虾,62年雷打不动。这种生意可能永远做不大,但绝对死不了。
所以下次当你冒出创业念头时,不妨先做个简单测试:如果明天开始没人给你投资,你还会自掏腰包继续干吗?我认识的最成功的创业者,当初都是被某个具体问题气到睡不着觉,而不是被风口理论忽悠得热血沸腾。
(写完这段时,我收到条微信。当年那个共享雨伞团队,现在改行做殡葬电商了。你看,有些人的创业永远在追风口,而有些人,在等风来。)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5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