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一位做智能家居的老友喝酒,他苦笑着掏出手机给我看银行APP上那个刺眼的红色审批驳回通知。”说是抵押物估值差3个百分点,流水缺一个月,系统自动拒了。”他猛灌一口啤酒,”我这厂子去年给冬奥场馆供过智能控制系统,现在接了个东南亚的政府单子,就差这临门一脚的周转资金。”
这事让我想起三年前在义乌调研时见过的外贸小老板。当时他靠着跨境电商把圣诞饰品卖到欧洲,最头疼的不是订单,而是每次备货季都要押上全家房产证去凑原材料款。银行客户经理私下跟他交底:”不是不信你生意好,是我们风控模型里’饰品行业’和’跨境电商’两个标签权重太低。”
所谓的融资畅通工程,本质上是在重构一套资本分配的语言体系。过去金融机构用抵押物、担保、行业白名单这些”硬词汇”编写程序,现在试图加入税务数据、海关记录、甚至物流信息这些”动态语法”。但最要命的是——这套新语言里,仍然缺少最重要的时态:未来时。
我特别反感某些专家把融资难简单归咎于银行”嫌贫爱富”。某股份制银行分管信贷的朋友跟我说过实在话:”我们给科技企业放贷的审批员,自己连PLC和PCB都分不清,怎么判断技术前景?最后还不是看报表上有多少固定资产。” 这就像让味觉失灵的人主持美食比赛,最终胜出的永远是摆盘最花哨的那道菜。
真正让我觉得有意思的,反倒是浙江某些乡镇银行的土办法。他们给信贷员定了个”每月吃十家小老板工作餐”的指标,饭桌上听供应商催款力度、看员工加班状态、甚至观察仓库角落积灰的原料批次。这种近乎人类学田野调查的方式,反而比大数据风控更早发现了好几家隐形冠军。
现在各地搞的融资服务平台总让我想起早年的婚恋网站——把学历收入房产证摆上台面,算法匹配度高达90%的双方见面后依然无话可说。资本与企业的”婚姻”终究需要点非标要素:也许是企业主提到新产品时突然发亮的瞳孔,或许是车间里老师傅用改锥敲打设备时笃定的手势。
最近在苏南某市看到个有意思的尝试:经信局牵头搞”产业链征信”,把核心企业的应付账款确权做成数字凭证,沿着供应链逐级拆分流转。某个给新能源汽车做线束的家族厂,靠着上游车企开出的电子凭证,半小时就在手机银行里拿到了利率低至3.8%的贷款。这种用商业信用替代银行信用的玩法,倒真有点”链上金融民主化”的味道。
说到底,融资畅通从来不是修条更宽的公路让钱跑得更快,而是要在资本的毛细血管末端安装智能阀门——既不能像过去那样动不动就全线断流,也不能像某些P2P时期无差别漫灌。最重要的是让资金找到那些正在创造真实价值的地方,哪怕那里暂时只有几张图纸和满眼血丝的创业者。
临走时那位智能家居老板突然问我:”你说要是把我厂里那套德国检测设备的数据实时开放给银行,他们敢根据良品率波动来动态调额度吗?” 我盯着杯中摇晃的啤酒泡沫没说话,泡沫底下金黄色的液体正在悄悄改变表面的张力。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5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