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一位在银行工作的老同学吃饭,聊到他最近的工作状态。他说现在每天晨会的主要内容不再是分析市场,而是背诵各类理财产品的销售话术。“我们支行的理财经理上个月拿了六万提成,”他苦笑着晃了晃酒杯,“但你知道么?他连国债逆回购和同业存单都分不清楚。”
这话像根细针,轻轻刺破了金融行业光鲜的表皮。我们似乎正在经历一个诡异的转变:理财不再是为资产寻找最优配置方案的专业行为,而越来越像超市货架上的快消品,被贴上各种诱人的标签等待顾客挑选。
代销模式的疯狂扩张让我想起早年的保险业。当年保险代理人挨家挨户敲门推销的场景,如今正在理财领域以更精致的方式重演。银行网点、券商营业部、甚至咖啡厅的角落,到处都能见到手持平板电脑的理财顾问。他们熟练地展示着年化收益曲线,却在你问及夏普比率或最大回撤时突然语速加快——这个细节很微妙,就像厨师说不清食材产地时的微妙停顿。
有个现象特别值得玩味:现在很多投资者选择产品时,问的第一个问题不再是“投资策略是什么”,而是“哪个渠道买手续费打折”。某种程度上,我们都被训练成了价格敏感型消费者,却忘了自己购买的是可能影响未来十年财务健康的金融产品。
我认识一位私募基金经理,他的比喻很犀利:“现在的代销就像婚介所,不在乎双方是否真的合适,只关心成功配对后能抽多少佣金。”他管理的产品去年在第三方平台卖了15亿,但其中有近三成客户在三个月内赎回——因为客户经理又推荐了“更有吸引力”的新产品。
更令人担忧的是情感绑架式的销售话术。我亲眼见过某银行的理财经理对一位老太太说:“王阿姨,这款产品我们只留给最优质的客户。”那种刻意营造的稀缺感,配上精心设计的亲切感,简直比传销组织的洗脑话术更可怕——毕竟,谁能拒绝穿着阿玛尼西装、挂着工牌的专业人士呢?
但把责任全推给销售端也不公平。投资者自身对“刚兑”的执念,对高收益的贪婪,何尝不是在倒逼这个行业走向畸形?就像明知保健品不能替代药品,还是愿意相信销售员口中的“神奇疗效”。这种共谋关系,让理财市场越来越像大型集体催眠现场。
或许我们该重新思考理财的本质了。它本当是场严肃的财务规划,现在却成了充斥着营销话术的狂欢节。下次当你听到“限量抢购”、“专属特权”这类词汇时,不妨多问一句:这到底是在为我理财,还是在为渠道理佣金?
记得离开餐厅时,老同学突然说:“知道最讽刺的是什么吗?我自己的工资卡都买了货币基金——毕竟天天看着那些漂亮的数据表,我比谁都清楚包装盒和内容物之间的差距。”
霓虹灯下,他的领带夹闪着冷冽的光,像这个行业最后一点不肯妥协的体面。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5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