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者:一群在刀尖上跳舞的偏执狂
去年冬天,我在北京中关村的一家24小时咖啡馆里,遇到了一个连续创业者。凌晨三点,他面前摊着五台不同品牌的笔记本电脑,屏幕上闪烁着我看不懂的代码。他说这是他的第四个创业项目,前三个都”死得很惨”——他用这个词时居然在笑。那一刻我突然明白,创业者可能都是某种程度上的”病人”。
一、偏执,但别太偏执
教科书里总说创业者需要”坚持”,但现实要复杂得多。我认识一个做智能硬件的朋友,他花了三年时间打磨产品,拒绝所有投资人的”快速迭代”建议。结果等产品终于上市时,市场已经被山寨货占领。这让我想起乔布斯那句”Stay hungry, stay foolish”——或许应该加个注解:”但别饿死自己”。
最吊诡的是,创业者必须在偏执与灵活之间走钢丝。太容易妥协的人做不出颠覆性产品,但不懂变通的偏执狂往往死得更快。就像我那位咖啡馆遇见的”病人”说的:”每次失败后,我都保留20%的固执,剩下80%全部打碎重来。”
二、焦虑是一种超能力
投资圈有句黑话叫”FOMO”(Fear of Missing Out),但创业者体验的是升级版——”FOSU”(Fear of Screwing Up)。去年参加一个创业沙龙,有位CEO分享了他的”焦虑管理法”:每天固定焦虑半小时,把各种最坏场景在脑子里预演一遍。”就像杀毒软件定期扫描,”他说,”把焦虑程序化反而能腾出精力做事。”
这很反常识。我们总被教导要保持积极心态,但适度的焦虑可能是创业者最好的预警系统。问题在于度的把握——就像咖啡因,适量提神,过量要命。我见过把焦虑转化成超强执行力的创业者,也见过被焦虑吞噬的案例。二者的区别可能就在于,前者把焦虑当燃料,后者把焦虑当刹车。
三、会讲故事比会算账更重要
这可能会得罪一些财务出身的朋友,但现实就是这样残酷。去年有家做企业服务的公司,财务模型漂亮得像个艺术品,却在路演时输给了一个BP满是错别字但讲起故事眉飞色舞的对手。残酷吗?但投资人也是人,而人永远先被故事打动,再用逻辑说服自己。
不过别误会,我不是说可以不做财务规划。只是在这个信息过载的时代,再好的产品也需要会”贩卖梦想”。就像马斯克卖的不是电动车,是拯救人类的使命感;乔布斯卖的不是手机,是改变世界的参与感。最厉害的创业者都深谙一个道理:人们买的从来不是产品本身,而是产品背后的那个故事。
四、尾声:创业是种”病”,但世界需要这种病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那家咖啡馆的玻璃上凝结的雾气。那个创业者用食指在上面画了个歪歪扭扭的上升曲线:”看,这就是我的心电图。”或许真正的创业者都是如此——在理性与疯狂之间,在绝望与希望之间,画着自己才能看懂的生命线。
这个世界需要会计师、律师、工程师,但也需要这些”不太正常”的梦想家。他们像现代社会的炼金术士,固执地想用代码、电路板和商业计划书,把铅块一样的现实炼成黄金。成功率?大概和中彩票差不多。但万一成功了呢?
所以如果你也想创业,先问问自己:你准备好患上这种甜蜜的”绝症”了吗?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5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