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跟朋友喝酒,他一脸懊恼地跟我说,去年被某保险公司推销员“忽悠”着买了一份理财保险,现在急用钱想退保,才发现要扣掉将近30%的本金。“这不是诈骗吗?”他红着眼睛问我。我抿了口酒,苦笑了一下——这已经是我今年听到的第五个类似故事了。
说实话,每次看到那些穿着笔挺西装、满口“年化收益5%”“复利奇迹”的同行,我都觉得这个行业该好好洗牌了。理财保险本质上就是个精算游戏,保险公司早把退保成本算得明明白白。那些印在合同最末页的现金价值表,才是真正的“魔鬼细节”。
我记得刚入行时带我的老师傅说过一句糙话:“卖保险的要是跟你称兄道弟,八成是要割你韭菜”。这话虽然难听,但揭露了一个残酷现实:理财保险的销售佣金普遍占首年保费的30%-50%,这些成本最终都要由消费者买单。你要是买完第一年就退保,相当于帮销售员完成了KPI,自己当了冤大头。
有个特别讽刺的案例:某知名保险公司推出过一款“教育金计划”,宣传时说“随时可取”,但实际合同里藏着一条:前五年退保要收5%-15%的手续费。后来被媒体曝光后,他们居然理直气壮地说“符合监管规定”——确实符合规定,但这种打着理财幌子的文字游戏,真的不亏心吗?
不过话说回来,也不是完全没有全额退款的可能。我就帮客户成功操作过两次:一次是抓住15天犹豫期的尾巴(第14天下午才提交申请),另一次是证明了销售过程中存在误导性陈述(幸亏客户录了音)。但这些都是极端案例,普通人想复制?难。
最近银保监会其实在整治这类乱象,要求保险公司必须采用“双录”(录音录像)方式销售。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有些销售现在学会在录像时照本宣科,等关掉摄像机再“私下给建议”。这种套路,你说该怪制度还是怪人性?
如果你非要问我该怎么办,我的建议可能有点反直觉:除非你能把保险合同当小说一样逐字研读,否则还不如去买些国债或者指数基金。理财保险那些“保障+收益”的糖衣炮弹,拆开来算算账,往往既不如纯保障型保险实在,也不如纯理财产品透明。
最后说句可能得罪同行的话:这个行业最荒诞的地方在于,明明是个需要专业知识的领域,却充斥着话术培训而不是知识培训。什么时候保险公司能把产品说明书做得比外卖菜单还简单易懂,什么时候再来谈信任吧。
(写完看了眼字数,居然絮叨了这么多。要是被公司风控看到,怕是明天就要找我喝茶了。不过既然写了,就发出去吧——万一能救几个人呢?)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5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