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上个月突然找我喝酒,两杯下肚才吐露真言:他把原本打算买车的三十万,全部投进了一款平安的理财险。我差点没把嘴里的威士忌喷出来——这哥们儿以前可是连余额宝都觉得风险太高的人。
“你知道最讽刺的是什么吗?”他苦笑着晃酒杯,”我研究了一个月K线图,最后选择了一个年化3.5%的产品。”
这件事像个楔子,敲开了我对理财险的重新思考。我们总嘲笑父辈把养老钱锁进保险柜式的理财产品里,但当我看着这个85后程序员眼下的乌青,突然理解了什么——在这个连比特币都能单日腰斩的年代,确定性本身正在成为最奢侈的投机。
平安的理财险本质上卖的不是收益,是情绪镇定剂。去年某爆雷平台维权群里,有个大姐的签名让我印象深刻:”我不贪心,只要本金安全”。这句话像记闷拳打在胸口。当P2P把”理财”这个词异化成赌局时,保险公司正在用精算师缜密的数学模型,兜售一种反脆弱的生存哲学。
但别误会,我可不是在给保险产品写软文。事实上这类产品的精妙之处在于它的双重人格:用金融的外衣包装保险,又用保障的底色稀释投资的焦虑。我见过精算师朋友演示过的产品模型,那些跃动的曲线最终都指向人性最原始的渴望——既要…又要。
还记得2008年雷曼时刻吗?当时香港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那些买了投连险的人排队去保险公司抗议,而传统分红险持有者却在茶餐厅淡定地看报纸。这个画面像极了当代理财市场的隐喻:我们永远在收益与安全的天平上摇摆,而保险公司早就给每个砝码标好了价格。
最近和某险资资管部的朋友聊天,他透露了个有趣的数据:2023年增额终身寿产品的购买者中,35岁以下人群占比同比激增47%。这代看着比特币起落、见证过基金跌麻的年轻人,正在用脚投票选择”慢钱”。就像我那个程序员朋友说的:”每天加班到凌晨的人,没精力再陪市场玩心跳游戏。”
不过说真的,这类产品最让我警惕的恰恰是它的”温柔陷阱”。3.5%的复利演示像温水煮青蛙,让人忽略长达20年的流动性锁定期。我见过太多人中途退保时才发现,所谓”现金价值”前几年根本跑不赢通胀。保险公司赌的是人性耐不住寂寞,而消费者赌的是自己不会突然需要救命钱——这可能是金融世界最有趣的博弈之一。
所以现在当有人问我该不该买理财险时,我通常会反问:你买的是安全感,还是收益?如果是前者,它比心理咨询便宜;如果是后者,或许该去看看纳斯达克。就像那个老掉牙的比喻:保险就像雨伞,不能阻止下雨,但能让你不至于淋成落汤鸡。
只是有时候我会想,当整个世代开始集体拥抱确定性,这究竟是个体的清醒,还是时代的退怯?或许就像我朋友醉醺醺时说的那句话:”我不是认输了,只是学会了在赌场里找张能安稳睡觉的椅子。”
(注:本文提及金融产品不作投资建议,理财有风险,决策需谨慎)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50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