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一位做投资的朋友喝咖啡,他冷不丁问我:“你说Keep现在估值多少合适?”我愣了一下——这款曾经每天霸占我手机屏幕的App,好像已经很久没打开了。
这让我想起三年前疫情刚爆发时,我和无数人一样在家对着Keep跳燃脂操。那时候觉得,这种模式简直完美:低成本、高灵活性,还带着点科技赋能健康的光环。但如今再回头看,Keep的融资消息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数字健身行业的集体焦虑。
说实话,我一直觉得健身反人性这个命题被过度消费了。Keep最早的成功恰恰证明了,人们不是讨厌运动,而是讨厌传统健身房那种被捆绑销售的压迫感。但问题在于,当所有平台都在用同样的算法推荐类似的课程时,差异化到底在哪里?我去年曾同时试用过Keep和另外两款竞品,到最后已经分不清到底在用什么App——同样的HIIT课程,同样的饮食建议,甚至连教练喊“加油”的语调都越来越像。
融资对Keep来说可能是个转折点,但我觉得更值得思考的是:资本到底在为什么买单?如果只是为现有的用户规模和课程库,那这个故事未免太单薄。我更愿意相信,投资方看中的是健康数据背后的可能性。试想一下,如果哪天Keep能根据我的运动数据,联合保险公司推出个性化健康险,或者与医疗机构合作提供精准的健康干预方案——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想象空间。
但现实往往骨感得多。就在上个月,我那位曾经把Keep课程表排得比上班还认真的闺蜜,突然回归了线下瑜伽馆。问起原因,她说:“对着屏幕做了两年,最后还是渴望真实的人际连接和即时反馈。”这句话点醒了我——科技能解决效率问题,却很难填补情感需求这个坑。
Keep的融资让我联想到更宏观的趋势:后疫情时代,线上健身是否正在退潮?至少从我周围的样本来看,混合模式正在成为新常态。人们会在工作日用App做短时训练,周末却更愿意付费参加线下团课。这种分裂恰恰说明了,纯粹的数字健身可能只是个过渡产品。
最让我担忧的是商业化困境。会员订阅、广告、运动装备销售——这些传统路径已经越来越卷。我曾在Keep上买过瑜伽垫,质量不错但说不上多惊艳。硬件这条路,前面有小米、华为这样的巨头挡着,后面还有一堆垂直品牌追赶,实在算不上什么蓝海。
或许Keep该重新思考自己的核心价值。是做个内容聚合平台?还是成为健康数据服务商?亦或是打造一个运动社交生态?融资能解决资金问题,但战略模糊才是致命伤。就像那个经典比喻:你可以在高速公路上换轮胎,但不能在行驶中重新造一辆车。
说到这里,我突然想起昨天在地铁上看到的一幕:一个女孩戴着AirPods,手机屏幕上Keep的界面一闪而过。那一刻我意识到,无论商业模式如何变迁,人们对健康生活的追求永远不会停止——问题只在于,下一个五年,Keep还会是那个被选择的载体吗?
(完)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5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