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一场精心包装的自虐游戏
去年冬天,我在一家24小时咖啡馆里目睹了一场典型的创业悲剧。凌晨三点,一个穿着连帽衫的年轻人对着笔记本电脑屏幕突然崩溃大哭——他的第三家创业公司刚刚收到了投资人的拒绝邮件。服务员熟练地递过纸巾,显然对这种场景早已司空见惯。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创业神话背后藏着一个巨大的悖论:我们崇拜那些成功者,却选择性忽视他们脚下堆积的失败者尸骸。
自由?不过是换了个笼子
人们总说创业是为了追求自由,这大概是本世纪最成功的营销谎言之一。我的前同事李明(当然这是化名)辞去高管职位开了一家精品咖啡店,幻想着每天在咖啡香中悠闲地读书。现实是,他现在被绑在店里15个小时,连上厕所都要看客流情况。创业者的自由,不过是把公司设定的KPI换成了房租、员工工资和投资人期待的”指数级增长”。
有趣的是,这种”自投罗网”往往带来一种奇特的满足感。就像我那位做独立游戏开发的朋友说的:”被自己设定的deadline逼疯,至少比被傻X老板逼疯来得有尊严。”人类真是种奇怪的生物,我们宁愿做自己的暴君。
创业者的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最吊诡的是创业圈里普遍存在的认知扭曲。连续创业者们会像讲述战争故事一样炫耀自己如何”连续72小时不睡觉”,如何”靠泡面撑过融资空窗期”。我们把这种自虐行为浪漫化为”拼搏精神”,就像华尔街把贪婪美化为”进取心”。
我记得参加过一个创业分享会,台上的90后CEO骄傲地宣布自己已经三年没休过假,台下竟响起敬佩的掌声。要是在其他场合,这种工作模式会被举报违反劳动法。但在这里,它成了荣誉勋章。我们是不是集体患上了某种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把压迫当历练,把剥削当福报。
幸存者偏差制造的集体幻觉
创投圈最危险的思想病毒是”幸存者偏差”。我们过度关注那些从车库里走出来的科技巨头,却选择性忽视统计数据:根据哈佛商学院的研究,75%的初创公司活不过第一个五年。更讽刺的是,很多所谓的”成功案例”不过是把失败时间推迟了而已。
我曾采访过一位”成功退出”的创业者,他在公司被收购后才发现,收购方主要是为了专利,六个月内就解散了他的团队。”我的公司死了,但我被记入了’成功案例’。”他苦笑着告诉我。这个行业里,连失败都可以被包装成”经验积累”继续兜售。
创业的真正价值:一场大型人格实验
抛开那些虚妄的致富神话,创业最大的价值或许在于它是一面残酷的照妖镜。在常规职场里可以隐藏十年的性格缺陷,在创业压力下三个月就会暴露无遗。我见过控制狂在股权分配时原形毕露,见过理想主义者在发薪日前夜崩溃,也见过懦弱的人为保住公司变得无比坚韧。
我的一位做心理咨询师的朋友专门服务创业者群体,她说:”创业加速了人格发展,就像把十年的心理治疗压缩到十八个月——只不过收费的不是治疗师,而是生活本身。”也许这才是创业最珍贵的部分:它强迫你以最快速度认清自己是谁,以及你愿意为梦想付出什么代价。
给创业狂热降降温
每当有年轻人眼睛发亮地跟我说要”改变世界”时,我都会建议他们先做两件事:第一,计算一下自己的财务缓冲期,精确到天;第二,去殡仪馆参加一场创业失败者的葬礼——不是比喻,是真去参加。看着那些被债务、抑郁和破碎家庭关系压垮的”前创业者”,比任何励志演讲都更能让人清醒。
这不是要浇灭所有创业热情,而是建议用更清醒的态度看待这场游戏。就像我认识的最成功的连续创业者说的:”我之所以能活到现在,是因为我把每次创业都当作可能是最后一次。”在全民创业狂欢的时代,或许最稀缺的品质不是激情,而是克制。
创业本质上是一场精心设计的多巴胺骗局,用偶尔的胜利高潮让我们忘记长期的痛苦。但话说回来,人类文明不就是建立在这种集体幻觉上的吗?毕竟,连我现在写这篇文章的行为,某种程度上也是在经营自己的”个人品牌创业”。
[注:文中所有案例细节均经过模糊化处理,如有雷同,证明创业圈的故事总是惊人地相似]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5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