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在798的创业咖啡馆,我目睹了一场令人啼笑皆非的对话。两个穿着印有”改变世界”T恤的年轻人,用”闭环””赋能””降维打击”等词汇像打乒乓球似的你来我往了二十分钟。最后服务员来收咖啡杯时,其中一位突然泄了气:”所以…我们到底要做什么产品来着?”
这让我想起硅谷教父Paul Graham的毒舌观察:”创业圈的黑话就像皇帝的新衣,穿得越多,离真实问题越远。”
一、词汇通胀:从工具到麻醉剂
十年前,”痛点”还是个有用的概念。现在连楼下卖煎饼的大妈都在说”解决用户早餐场景的痛点闭环”。我们发明了太多华丽的词汇来包装简单的商业逻辑——就像给自行车装上航天发动机的仪表盘。
有个残酷的事实:当某个创业词汇开始出现在共享单车车身的广告上时,它就已经死了。记得”互联网思维”这个词吗?2014年它还是屠龙术,到2016年就变成了街边烤红薯摊的招牌。
二、危险的语义腐蚀
最让我警惕的是”颠覆”这个词的滥用。原本指代技术带来的范式转移,现在连在奶茶里加片柠檬都敢叫”颠覆传统饮品行业”。这种语言通货膨胀导致真正的创新被淹没在噪音里——就像狼来了的故事,当真正的颠覆者出现时,投资人反而会条件反射地翻白眼。
三、藏在术语背后的懒惰
我合作过的一个连续创业者有个好习惯:禁止团队使用任何三个字以上的行业术语。他说:”如果你不能用卖菜大妈听得懂的话说清楚商业模式,要么是你没想明白,要么这模式根本不存在。”
这不是说专业词汇没用,而是当它们成为思考的替代品时就变得危险。就像程序员口中的”技术债”,我们是否也在积累”认知债”?用现成的概念框架代替深度思考,最终要连本带利偿还。
四、或许我们可以…
试着做个实验:下次准备说”赋能”时,换成”我能具体帮你做什么”;把”打造生态”降级为”找几个合作伙伴”;用”这个功能真的有人用吗”代替”用户画像是否精准”。
真正的创业者应该像优秀的产品经理那样对待语言——每个词都要经过PMF(Product-Market Fit)测试。如果某个术语不能让街边小贩、你奶奶或初中生听懂,它就值得被扔进垃圾桶。
结尾想起Peter Thiel在从0到1里那个著名问题:”你有什么真理是绝大多数人不同意你的?”我的版本可能是:”当今创业圈99%的流行词汇,都在阻碍真正的创新思考。”
(放下咖啡杯时突然想到:这篇文章会不会也被归类为”解构创业话语体系的底层逻辑”?那可就太讽刺了…)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5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