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三下午,我坐在西城区那栋毫不起眼的灰色大楼里,捧着一杯速溶咖啡——说真的,那味道简直像在喝掺了水的焦油。对面那位头发花白的老评审专家推了推眼镜,突然问我:“你觉得,我们这帮人到底是在为国家把关,还是在给数字打工?”
这个问题像根针,轻轻刺破了会议室里漂浮着的项目报告和预算表格的沉闷空气。
国家投资项目评审中心,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像是某种精密运转的官僚机器。确实,表面上看,这里的工作无非就是审核可研报告、评估资金预算、出具评审意见——整套流程严谨得让人想起瑞士钟表。但待久了你会发现,真正有趣的从来不是那些印刷精美的申报材料,而是材料背后涌动的人性博弈。
我见过某地申报一个智慧农业项目,申报书里把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吹得天花乱坠。但当我们要求他们现场演示系统时,那位西装革履的负责人竟然连服务器的基本配置都说不清楚。最后发现,所谓的“智慧农业平台”其实就是个花了八十万外包开发的网页版Excel表格。这种荒诞剧每个月都在上演,有时候我甚至怀疑,我们评审的不是项目,而是人性中那点可悲的虚荣心。
更耐人寻味的是权力与专业之间的拉锯战。去年某个新能源项目,所有技术指标都显示存在重大缺陷,但在某位领导的“特别关注”下,竟然奇迹般地通过了初审。我们团队里最较真的王工——就是那个坚持用算盘复核Excel表的老顽固——直接摔了茶杯:“要是这样都能过,还要我们这些老家伙干什么?不如直接让ChatGPT来盖章!”最后那项目还是被毙了,不过听说王工年底的评优资格也跟着一起消失了。
有时候我觉得,评审中心就像个巨大的过滤器,不仅要筛掉不合格的项目,还要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寻找那个该死的平衡点。每个项目背后都牵扯着地方政绩、企业生存、民众就业,一刀切很容易,难的是在说“不”的同时,还能指条明路。就像我导师常说的:“否决一个项目只需要红头文件,但拯救一个可能的好想法需要智慧。”
最近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学聪明了,知道我们这些评审老油条最讨厌华而不实的PPT,开始玩起了“情怀叙事”。上个月某个中部省份申报生态修复项目,负责人带着当地农民手写的请愿书来参会,说到动情处还抹了眼泪。说实话,那一刻会议室里大多数人都被打动了——直到我们发现项目预算里藏着两千万的“宣传推广费”。
也许评审中心最大的价值,不在于它批准了多少亿的投资,而在于它始终保持着某种令人不适的质疑精神。在这个所有人都急着向前冲的时代,需要有人冷静地问一句:“等等,让我们再看看这个数字是怎么算出来的。”
喝完最后一口冷掉的咖啡,我对那位老专家笑了笑:“也许我们既是在给数字打工,也是在帮数字找回它该有的温度。”
他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在面前的项目报告上画了个巨大的问号。
(完)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5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