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上个月突然问我:“你觉得那些搞投资的,到底算是什么职业?” 我当时正盯着咖啡杯底部的残渣发呆——像极了我去年那支新能源股票的K线图。这问题听起来简单,却让我愣是憋了半晌。
你说他们是数学家?确实要算估值模型,但真把投资简化成数学题的人,去年爆仓的那几位量化大佬棺材板都快压不住了。说是心理学家?整天研究市场情绪和行为金融学,但真能精准预测群体心理的,恐怕早就靠赌场发家致富了。后来我琢磨透了,投资人本质上就是个戴着劳力士的算命先生——区别在于他们用Excel表格代替了水晶球,用路演PPT伪装成塔罗牌。
记得2019年在陆家嘴某栋写字楼里,我见过个年轻的基金经理。他西装革履地分析茅台财报,嘴里蹦着“护城河”、“现金流折现”这类术语,手指却在桌子底下疯狂转着文玩核桃——后来才知道那是他师傅传的“避灾法宝”。你看,再精密的模型最终都要向玄学低头,就像再严谨的外科医生做手术前也要洗手祷告。这种职业分裂感,在凌晨三点的交易室里特别明显:屏幕上跳动着小数点后四位的价格,交易员却对着绿油油的行情大口啃着韭菜盒子图个吉利。
最讽刺的是,这个行业把“长期主义”挂在嘴边,实际操作却比抖音刷视频还浮躁。我认识个私募大佬,办公室挂着“守正出奇”的书法,实际持仓周期很少超过两周。有次他喝着单麦威士忌跟我说实话:“客户赎回压力比老婆查手机还频繁,价值投资?那得先有价值管理的本金啊。”这话糙理不糙,现在想想,所谓专业投资者,不过是穿着定制西装的压力传导器——把甲方的焦虑转化成交易指令,再包装成投资策略卖回去。
当然也有人真信这套。去年在某场区块链峰会上,我撞见个95后DeFi投资人,他把梭哈土狗币说得像文艺复兴。当他激动地展示手机里暴涨万倍的币价图表时,我突然注意到他运动鞋后跟都磨斜了——像极了他口中“去中心化金融革命”的实际支撑。后来听说他转行做了知识付费,教00后如何通过NFT实现财富自由,这大概算是行业生态的自我循环了。
说到底,投资这个行当最核心的技能根本不是分析财报,而是给自己和他人编故事的能力。同样的数据能讲出完全相反的叙事:通胀数据能解读成“经济过热需紧缩”也能说成“复苏强劲利好风险资产”,就像算命先生看见掌纹既能说旺夫也能说克亲。差别在于投资人要用Bloomberg终端代替水晶球,用SWOT分析伪装成通灵感应。
所以下次有人问我投资是什么职业,我大概会点根烟说:这是群用蒙特卡洛模拟算命的手艺人,区别是他们砸的是真金白银,而且亏了钱还得自己写检讨报告。对了,您要是有闲钱想投资,我认识个大师看星盘特别准…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5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