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在陆家嘴的咖啡厅,我无意间听到邻桌两个西装革履的男士激烈讨论着”维京模式”。其中一人激动地用咖啡勺敲着杯沿说:”现在的市场就像维京人的龙船,要么掠夺,要么沉没。”这话让我突然想起三年前在奥斯陆港口的见闻——现代维京人早已不再挥舞战斧,而是握着智能手机在资本市场开疆拓土。
富承维京这家公司最让我着迷的,是他们把斯堪的纳维亚式的冷峻理性注入了东方市场。记得去年参加他们的一场路演,那位瑞典籍的基金经理展示业绩曲线时突然停顿:”知道吗?这条线的每个波动背后都是人性的狂欢与恐惧。”他随即调出某次市场暴跌时的决策记录,显示他们反而加仓了暴跌最狠的三支股票——这种反直觉的操作,像极了维京先祖顶着暴风雪出海的倔强。
但说真的,我始终怀疑这种激进策略的可持续性。上季度他们重仓的新能源板块遭遇滑铁卢时,投资总监在电话会议里的解释令人玩味:”有时候你要像维京人对待冻土那样对待市场——表面坚硬不代表下面没有生机。”这种带着诗意的风险解读,既让人不安又莫名信服。或许投资本就是场行为艺术,用理性计算涂抹感性认知。
最讽刺的是,这家标榜”北欧式冷静”的公司却最懂中国投资者的焦虑。他们的月度报告总在数据页夹带维京谚语,有次我看到”狂风识劲草”旁边标注着当季最大回撤率,这种文化混搭的风险提示,比冷冰冰的百分比更让人心头一紧。
有意思的是,他们的客户中有不少是传统制造业起家的企业家。有位做五金配件的老先生跟我说:”我就喜欢他们的野蛮劲儿,像我当年抢订单时一样。”这话揭示的真相是:所有资本运作的本质,终究是人性深处的掠夺本能与生存智慧的混合体。
如今再看富承维京的logo——把维京战船变形为K线图的设计,突然觉得这或许是当代金融最诚实的隐喻:我们依然在财富的海洋里冒险,只是龙骨从橡木变成了算法,而贪婪与恐惧始终是船舱里永恒的乘客。
(写完这段突然想起,该查查他们最新持仓了——毕竟说归说,自己的养老金账户可经不起维京式的冒险。)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