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一位做VC的老友喝酒,聊到高校系投资机构时他突然拍着桌子说:”现在最让人看不懂的,就是清华系那帮穿西装的知识分子——左手握着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专利,右手端着红酒杯在陆家嘴谈对赌协议。”
这话让我想起去年在深圳高交会看到的场景:某个清华背景的医疗机器人项目路演时,台下的投资人问的不是技术参数,而是”贵司的退出路径是否与清华控股的产业基金存在协同效应”。创始人推着眼镜愣了三秒,最后憋出一句:”我们更关注技术落地对社会的影响。”
这种割裂感或许正是清华投资控股最精妙的生存哲学。表面上它延续着高校产业集团”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使命,但当你翻开其控股的紫光系、同方系的资本运作记录,会看到比华尔街投行更眼花缭乱的财技——去年某半导体子公司Pre-IPO轮融资时,甚至出现了”用专利许可费做资产证券化”的金融创新,这种操作连我认识的投行老油条都直呼内行。
有意思的是,虽然顶着清华的光环,但其投资逻辑反而比市场化机构更敢于冒险。我曾研究过他们某个新能源项目的尽调报告,技术风险评估章节赫然写着:”虽存在理论层面的不确定性,但考虑到国家双碳战略窗口期,建议超额认购。”这种把产业政策当确定性预期的赌性,反倒让那些捧着DCF模型的外资基金相形见绌。
不过最让我困惑的是其双重人格般的定位。某次闭门论坛上,他们一位董事总经理说着”高校资本要耐得住寂寞”的漂亮话,转头就被同场嘉宾爆料正在推动某生物企业赴港IPO——从实验室到上市敲钟不到四年时间,这寂寞未免也太短暂了些。
或许我们应该放弃用非黑即白的框架审视这类机构。就像清华园里同时存在着朱自清笔下的荷塘和创新创业大厦,当知识资本化成为时代命题时,与其争论”学府是否被铜臭污染”,不如思考如何在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钢丝上走出中国特色的产学研之路——毕竟当斯坦福孕育了硅谷,也没人指责它背叛了学术纯粹性。
只是偶尔路过清华科技园时,我总会多看两眼那些镶嵌在大理石外墙上的校训石刻。”自强不息”的金色隶书下方,某家被投企业的LOGO正在循环播放股价信息,这种魔幻现实主义的画面,大概就是这个时代最生动的注脚。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5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