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成长基金:一场与时间的漫长博弈

上周和老王喝酒,他忽然盯着手机屏幕叹了口气:”十年了,这只基金就像我儿子——成长是成长了,就是比邻居家孩子慢半拍。”他说的正是2005年买入的华夏成长混合。酒杯上的水珠滚落时,我突然意识到,我们谈论的哪里是基金,分明是中国人对”成长”二字的执念。

这个执念有点意思。华夏成长最早的那批持有人,现在孩子都上初中了。如果你在2005年投入10万元,到今天大概能变成60多万——年化收益率11%左右,听起来不错是吧?但要是你知道同期某白酒龙头股涨了200倍,心里肯定不是滋味。这就像参加马拉松,你吭哧吭哧跑了全程,却发现有人搭了顺风车早到终点喝起了庆功酒。

我研究过他们的持仓,发现个有趣的现象:基金经理对”成长”的定义,和散户想象的完全不是一回事。普通人觉得成长股就该是科技新贵、概念龙头,但他们持仓里常年躺着银行、家电甚至水泥股。去年三季度突然重仓某光伏股时,市场都说终于开窍了,结果四季度又悄悄减仓——这种操作让追热点的散户直跳脚。

某种程度上,这只基金像极了中国式家长:不追求孩子成为天才,但求稳步考上重点大学。它的十大重仓股里,你很难找到市值千亿以下的公司,这种”宁要龙尾不要鸡头”的策略,让它在2015年牛市里表现平平,却在2018年熊市时比别人少跌了15%。你说这是稳健还是保守?我看更像是种认命——承认自己抓不住十倍股,那就老老实实赚企业成长的钱。

最近他们开始提”高质量成长”的概念,听起来挺唬人。但我翻完三季报发现,所谓高质量不过是把市盈率30倍以上的股票占比控制在20%以内。这种刻在骨子里的谨慎,让基金在新能源狂潮里只喝了口汤,却也在板块轮动时少挨了不少打。有时候想想,A股市场像个赌场,华夏成长却坚持只玩老虎机不上牌桌——赢不了大钱,但至少不会输掉裤子。

当然也有让人窝火的时候。2020年医药股行情里,它重仓的某医药股因为集采暴跌30%,基金经理在直播里解释”长期逻辑未变”时,弹幕全是”菜狗”。结果两年后这只股票居然真涨回来了,还创了新高。这种时间魔法,对习惯追涨杀跌的年轻人来说,简直像在看慢放十倍的电影。

华夏成长基金如何

现在很多人说主动基金不如指数基金,我倒是觉得像华夏成长这样的老牌基金,最大的价值不是超额收益,而是给人性的躁动系上安全带。它用十五年时间证明了一件事:在A股市场,活得久比跑得快更重要。就像我那位坚持定投十年的朋友说的:”每次想赎回落袋为安时,就看到他们还在持有十年前那几只股票,突然就觉得心定了。”

或许真正的成长,从来都是件沉闷的事。没有一夜暴富的传奇,只有季度报告里细微的仓位调整,就像老农种地,讲究的是春播秋收的耐心。如果哪天华夏成长突然开始追逐元宇宙或者AI概念,我反而要担心了——一个坚持了十八年投资哲学的产品,突然改变性格才是最大的风险。

(窗外飘来炒菜的香气,让我想起母亲总说”火候不到肉不香”。基金投资又何尝不是?只是现在更多人愿意点外卖,没几个人肯守着小火慢炖了。)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5002/

(0)
林凤百科林凤百科
上一篇 1天前
下一篇 1天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