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银行走进裤兜:一场与农商行APP的笨拙共舞
去年回老家,堂哥攥着智能手机问我:”这玩意儿真能取出俺存折里的钱不?”他眼角深刻的皱纹里,塞满了对数字时代的困惑与期待。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农村商业银行的APP下载量背后,藏着中国乡土社会最真实的数字化阵痛。
与其他银行不同,农商行的APP承载着某种矛盾的使命——它既要保持城里人熟悉的金融科技范儿,又要照顾王大爷这样连拼音都拼不利索的用户。我见过镇上网吧老板手把手教老人下载APP,那双布满老茧的手指在触摸屏上迟疑地滑动,像在稻田里插秧般小心翼翼。最讽刺的是,当老人终于学会转账,第一件事却是把屏幕截图洗成照片,塞进铁皮饼干盒里”留底”。
这些蓝色图标在智能手机上生根发芽的过程,某种程度上是一场静默的革命。它不像城市里打着领带的银行经理推销理财产品时那般光鲜,反而带着泥土气息的笨拙——隔壁李婶每次刷脸支付都要对着前置摄像头咧嘴笑上七八秒,仿佛在拍证件照;村头小卖部的收款码旁边,总备着个破旧的计算器”验算”。
但令人担忧的是,数字鸿沟正在用最温柔的方式割裂农村。会用APP的年轻人忙着给直播主播打赏,而真正需要取养老金的老人,却对着智能手机发愁。农商行线下网点排起的长队里,总有几个举着手机求助的银发族——科技明明许诺了便利,却给他们设下了新的门槛。
或许我们应该重新思考”数字化转型”这个词的重量。当县城的农商行大堂经理骄傲地展示”线上业务占比超70%”的报表时,柜台外那些攥着存折的粗糙手掌正在微微颤抖。科技进化固然美好,但若忘了等待那些跟不上脚步的人,再漂亮的APP也不过是数字围城。
下次回家,我打算在村委会开个手机银行培训班。不需要讲什么区块链原理,就教老人们怎么把字体调到最大,怎么识别诈骗短信——毕竟真正的普惠金融,不是让所有人跑得多快,而是不让任何人掉队。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4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