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稳健成为奢侈品:嘉实基金净值背后的投资焦虑

上周和老王喝酒,他突然盯着手机屏幕长叹一声:”这嘉实稳健的净值,比我去年买的学区房跌得还稳当。”这话让我差点把威士忌喷出来——什么时候开始,年化3%的收益率都成了值得举杯庆祝的事?

我翻看着手机银行里持续缩水的理财账户,突然意识到我们这代投资者正经历着某种认知颠覆。三年前大家还在讨论如何跑赢通胀,现在讨论的已经变成如何避免本金亏损。嘉实稳健这类产品就像金融市场的”优衣库基础款”——不会让你惊艳,但至少不会衣不蔽体。

有意思的是,这种”稳健”反而折射出更深层次的不安。上周去陆家嘴参加沙龙,某个私募经理私下吐槽:”现在客户要求的不是收益,是心理按摩。”这话虽然刻薄,却戳中要害。当嘉实稳健的日净值波动都能引发投资者微信群300+条讨论时,我们或许该承认,所谓的稳健本质上是对不确定性的过度补偿。

我母亲那辈人永远理解不了这种焦虑。她至今仍把定期存单藏在五斗柜里,年化2.75%的利息能让她像孩子得到糖果般开心。而我们这代人,经历过P2P暴雷、见证过茅台股价飞天又坠地,早已患上收益 PTSD。嘉实稳健的净值曲线与其说是投资成绩单,不如说是面心理映射镜——那条近乎平坦的曲线下面,压着多少夜不能寐的焦虑。

最近有个反直觉现象:我认识的几个激进派投资者开始大额申购稳健基金。其中一位原话是:”就当交市场情绪管理费了。”这很像高档餐厅收取的服务费——我们明知这部分资金可能无法创造超额回报,但买的是某种确定性幻觉。金融行为学里管这叫”安全感溢价”,要我说这就是当代投资人的集体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值得玩味的是,这些”稳健”产品正在重塑投资伦理。去年还被视为保守派的股债平衡策略,今年突然成了前沿理念。某券商首席甚至公开说:”能控制回撤的基金经理比能抓涨停的更重要”。这种价值观倒挂让我想起2008年金融危机后,华尔街开始给风险控制员发巨额奖金。

嘉实稳健基金净值

或许我们该重新理解”稳健”二字。在美联储加息周期、地缘政治黑天鹅频发的当下,嘉实稳健基金净值每增长0.5%的背后,可能是基金经理连夜调整久期的汗水,是信用研究员翻烂企业年报的红眼,是交易员在流动性枯竭市场里一基点一基点抠出来的利润。这种”无聊”的稳健,反而成了最具技术含量的操作。

今晚打开理财APP时,我突然给嘉实客服发了条建议:能不能在净值展示页加上段基金经理的语音日记?让我们这些失眠的投资者听听,那些保持净值的夜晚,他们是如何在不确定中寻找确定的。毕竟在这个魔幻的时代,真正的奢侈不是年化20%的收益,而是睡个安稳觉。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4993/

(0)
林凤百科林凤百科
上一篇 1天前
下一篇 1天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