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盯着屏幕上跳动的数字,我突然想起去年在陆家嘴咖啡节遇到的一位老股民。他端着拿铁的手微微颤抖,却笑着对我说:“年轻人,现在的市场啊,像极了这杯拉花咖啡——表面精致,底下全是苦水。”当时我只当是玩笑,现在想来,这话里藏着某种令人不安的真相。
今天的盘面让我特别困惑。新能源板块像坐过山车似的,明明政策暖风频吹,资金却像受惊的鸟群一样四处乱窜。我不禁怀疑,我们是不是过度依赖那些冰冷的算法和模型了?那些闪着绿光的K线图背后,藏着多少被数据掩盖的人性恐慌?我记得自己刚开始炒股时,还会因为一只股票背后的企业故事而心动,现在却只会盯着MACD金叉死叉——某种程度上,我们都在变成自己曾经讨厌的那种“交易机器”。
最让我担忧的是这种集体性的认知失调。一方面我们高喊着“价值投资”,另一方面又在追逐每一个热点概念。就像今天异军突起的元宇宙板块,明明绝大多数公司连个像样的产品都没有,市值却能在几小时内暴涨20%。这种狂欢让我想起2015年那场噩梦——当时也是在“这次不一样”的欢呼声中,无数人摔得头破血流。
或许我们应该承认,股市从来就不是什么理性经济的晴雨表,而更像一面照妖镜,把人性深处的贪婪与恐惧放大到极致。今天某个朋友在群里哀叹“又割在了地板上”,我竟莫名想起小时候玩过的打地鼠游戏——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坑洞会冒出什么,但总忍不住举起锤子。
有意思的是,当我翻看境外资金流向时发现,那些号称最理性的外资机构,最近反而在悄悄加仓被散户抛弃的消费股。这让我产生一个有点叛逆的想法:会不会真正聪明的钱,正在利用我们的情绪化波动进行反向操作?就像冲浪高手总在等别人被浪打翻时起身。
收盘后我看着自选股里红绿相间的列表,突然觉得这些数字变得陌生起来。它们原本应该代表着一家家真实的企业,现在却成了赌桌上的筹码。也许明天该暂时离开屏幕,去实地看看持仓公司门口是否还有排队提货的卡车——这大概是我能想到最原始的尽职调查了。
(写到这里忍不住自嘲:明明说好不再做价值投资的殉道者,却总改不了这种老派思维。或许这就是股市最讽刺的地方,我们一边追逐最新潮的概念,一边骨子里还渴望着某种确定性——哪怕这种确定性,只是去数一数工厂门口的卡车数量。)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4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