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秋天,我开车经过虎门大桥时堵了整整三小时。望着桥下浑浊的江水,我突然想到一个有趣的问题:这座每天收着过路费的大桥,到底是谁出钱建的?收费员机械地递给我票据时,我特别想摇下车窗问他:兄弟,你知道自己是在给谁打工吗?
表面上看,这是个简单的问题。官方资料显示,虎门大桥是由广东省公路建设公司与香港合和实业联合投资,1997年通车时还被誉为”粤港澳合作的典范”。但如果你真信了这个说法,那就太天真了。就像你以为星巴克卖的是咖啡,其实人家玩的是房地产金融。
我有个在投行工作的朋友酒后说过一句实话:”在中国,大型基建项目的投资方名单就像婚宴上的宾客名单——明面上写的和实际出份子钱的,永远不是一回事。”这话虽然刻薄,但仔细想想不无道理。虎门大桥总投资30.7亿元,在90年代简直是天文数字。香港合和号称出资11亿,但明眼人都知道,这钱大概率是从内地银行的离岸贷款来的。说白了,就是用我们的钱修我们的桥,最后还要我们天天交过路费。
最讽刺的是,原本说好收费30年就能回本,结果2019年到期后又延期5年。有关部门给出的理由是”还有贷款没还清”。得,这出戏演得跟某些健身房会员卡似的——办卡时说优惠最后三天,过了三年还在”最后三天”。
有时候我在想,也许我们都被”谁投资”这个问题带偏了方向。重要的不是谁出了钱,而是谁在持续获利。虎门大桥日均车流量超过12万辆,每年收费超过10个亿。这些钱最后流向了哪里?有没有可能某个退休领导的侄子控股的某家离岸公司,正享受着这座桥带来的持续收益?
记得有次和交通系统的老同学吃饭,他半开玩笑地说:”你们外行人总盯着股东名单看,真正懂行的都去查运营公司的劳务派遣合同和设备采购单。”这话让我后背发凉。也许我们过桥时交的每一分钱,正在以某种精妙的方式,变成某些人游艇会所的会员费。
当然这话说得可能太阴暗了。也许事情很简单:就是政府找企业借钱修桥,老百姓慢慢还债。但让我困惑的是,为什么还债还得像俄罗斯套娃,拆开一层又一层?为什么每次收费到期总有新理由延期?这感觉就像你去理发店剪头,剪完被告知洗头要额外收费,吹风再加钱,最后连坐椅子都要收”设施使用费”。
现在虎门大桥的振动问题闹得沸沸扬扬,专家们忙着分析涡振原理。要我说啊,这桥震动的不是桥体,而是某些人的钱袋子。毕竟维修又要招标,招标又有回扣,回扣又需要…你懂的,这套路比大桥的结构设计可精妙多了。
所以下次再过虎门大桥时,不妨把过路费想象成参与了一场大型沉浸式话剧——我们既是观众又是演员,而真正的导演,永远藏在幕布后面数钱。至于话剧的名字?或许可以叫你以为你在过桥,其实你在续费。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4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