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做FA的朋友喝酒,他神秘兮兮地说最近帮某互联网公司高管做了个私募配置。”光认购费就够买辆保时捷了。”他晃着威士忌杯,冰球撞出清脆的声响,”但你说奇不奇怪?这位爷连夏普比率和最大回撤都算不明白,签协议时倒是在意起酒水单能不能报销。”
这场景让我想起三年前在陆家嘴某私募路演会的见闻。当时有个穿优衣库的中年男人在签完300万认购书后,小心翼翼问客户经理:”这笔钱…到期前能取出来给孩子交留学定金吗?”全场突然安静得能听见中央空调的送风声。
你看,所谓的合格投资者认证就像个黑色幽默——我们严防死守不让散户跳火坑,却允许新贵们带着”大不了重头再来”的赌徒心态进场。证监会要求金融资产不低于300万的门槛,本质上是用资产厚度代替认知深度,用财富量级对冲风险承受能力。但现实往往是:真正理解衍生品定价模型的量化研究员凑不齐百万现金,而靠拆迁暴富的房东们却能轻松组团扫货。
更吊诡的是,这个门槛正在制造新型不平等。当顶级私募年化20%+的收益成为高净值人群的”特权资产”,普通人却只能在公募基金里挤破头——去年某网红基金追涨杀跌的调仓频率,简直像用打蛋器搅拌投资者本金。我认识某互联网大厂P7工程师,这两年偷偷用经营贷套现冲私募,结果撞上CTA策略回撤期,现在每天加班到凌晨就为填平杠杆利息。
或许我们该学学瑞士私人银行的”心理测评+资产认证”双轨制?见过某家机构让客户玩风险模拟游戏:在虚拟暴亏40%的场景里,选择摔键盘的客户会被劝退,而能冷静分析归因的反而获得降门槛机会。毕竟真正的风控不该是简单粗暴的财富划线,而是对认知偏差的精准筛查。
最近注意到有趣现象:某些私募开始用”拼单信托”钻合规漏洞,把百万门槛切分成30万/份的零售产品。这就像把威士忌兑成鸡尾酒卖给未成年人——看似降低了酒精浓度,但醉驾风险反而更隐蔽。监管层与其纠结门槛数字,不如想想怎么让那些挂着”家族办公室”皮囊的集资作坊现出原形。
说到底,投资世界的残酷在于:当你好不容易攒够入场券,可能发现自己买的只是通往下一个赌场的站票。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4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