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和一位老友在街边大排档喝酒,聊起他去年在某大行买的理财产品——号称年化4.5%,结果到期一算账,扣掉管理费、托管费,到手还不到3%。他灌了口啤酒,苦笑道:“这年头,连银行都学会玩文字游戏了。”
这话让我想起去年在陆家嘴金融论坛上听到的一个观点:现在的银行理财早已不是从前那个“稳赚不赔”的避风港。资管新规打破刚兑后,每家银行都在重新洗牌,而普通投资者却还停留在“看牌子买理财”的旧思维里。
说实话,我越来越怀疑所谓“银行系”的光环。上周帮亲戚整理理财合同,发现某股份制银行的一款产品,底层资产居然嵌套了三层信托计划——这简直像是在用高杠杆积木搭城堡,表面光鲜却暗藏风险。更讽刺的是,这款产品在宣传页上用最大字号标注“历史年化5.2%”,却在页面最底部用灰色小字承认“近三年实际回报2.1%-4.7%波动”。
或许我们应该换个思路:不是问“哪家银行理财好”,而是“什么样的理财适合现在的我”。我认识的一位私募基金经理说得犀利:“大部分人买理财就像在超市挑酸奶,只看保质期和品牌,从不看配料表。”他自己反而常年把零钱放在城商行的T+0产品里——理由很简单,这些小银行为了吸引客户,往往愿意自掏腰包补贴收益率。
最近数字货币暴跌倒是提醒了我们一件事:所有打着“高收益低风险”旗号的产品,本质上都是概率游戏。我偏爱招商银行APP的理财板块,不是因为收益多突出,而是它会把每个产品的风险维度拆解得像体检报告——虽然看着头疼,但至少让你知道自己在赌什么。
令人沮丧的是,现在很多理财经理自己都搞不清产品结构。上个月陪朋友去银行,那位穿着阿玛尼西装的金牌经理,把“非标资产”解释成“非常标准的优质资产”。朋友听得连连点头,我差点把手中的咖啡喷出来。
也许真正的理财高手,早就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我认识的一位退休会计师,把资金分散在六家银行:用国有大行的保本产品打底,拿股份制银行的高收益产品博取超额回报,甚至配置了外资行的结构化票据——他说这就像做一桌宴席,既要有扎实的主食,也得有提味的佳肴。
说到底,在这个负利率若隐若现的时代,或许我们该降低对“绝对收益”的执念。最近重读漫步华尔街,书中那句“市场永远在奖励耐心的人”突然有了新意味。有时候最聪明的理财,反而是把更多精力花在提升本职收入上,而不是盯着那零点几个百分点的收益率较劲。
今晚路过银行网点,LED屏还在滚动播放“周年庆特供理财5.0%”。玻璃窗映出几个驻足观望的身影,他们的倒影与滚动数字重叠在一起,构成这个时代最真实的理财寓言——我们永远在收益与风险的钢丝上寻找平衡,而最好的银行,或许是能让你摔下来时摔得不那么疼的那家。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49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