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去年夏天,我和几个做私募的老友在成都桐梓林那家精酿酒吧闲聊。几杯IPA下肚,话题从区块链扯到新能源,最后不知怎么就落到了本地股——兴蓉环境。当时老张拍着桌子说:“这票就跟成都的老茶馆似的,稳当是稳当,就是缺了点刺激。”这话我当时没太在意,直到自己真金白银砸进去半年后,才咂摸出其中深意。
说实话,最初看上兴蓉环境是因为丈母娘。老太太去年退休后突然迷上炒股,天天盯着水务板块念叨“民生刚需”。被她念叨得烦了,我才认真翻了翻财报——嗬,每年15%左右的ROE,现金流稳定得像成都平原的地质结构,股息率还能跑赢银行理财。但真正让我下决心的,是某天路过城西污水处理厂时闻到的消毒水味。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这座城市的每一次抽水马桶冲刷,都在为这家公司创造价值。
但问题恰恰出在这里。当所有人都把环保股当成“防御型资产”时,这个标签反而成了诅咒。我发现机构持仓清一色是险资和公募,交易量经常萎靡得像是节假日的金融城地铁站。最魔幻的是去年三季度,公司中标了西南地区最大的海绵城市项目,股价居然连续三天收阴线——后来才想明白,大资金早就在消息出来前布局完毕,利好兑现就成了出货良机。
有意思的是,这种“反直觉”的走势反而让我悟出个道理:在ESG投资成为政治正确的今天,真正的环保企业反而陷入了估值困境。你说它传统吧,它手里握着智慧水务的专利;你说它成长吧,又甩不掉公用事业的帽子。就像个会跳街舞的太极拳师傅,放在哪个赛道都显得格格不入。
最近让我失眠的是另一个发现:随着REITs试点扩容,兴蓉环境这类拥有大量基础设施资产的公司,本该迎来价值重估。但观察了半年,市场给的反馈总是慢半拍。我私下算过账,光是成都主城区的管网资产证券化,就能让净资产溢价30%以上。可二级市场就是执着于用PB-ROE这种老古董模型来定价——有时候觉得,A股投资者对确定性资产的傲慢,简直像极了错过亚马逊早期的传统零售商。
上个月去青城山喝茶时,偶遇个做量化的前同事。他听了我的吐槽后笑得很玩味:“你们价投派总想着种树乘凉,现在市场要的是闪电造林术。”这句话像根刺似的扎在心里。或许兴蓉环境真正的悖论在于:当整个市场都在追逐“碳中和”风口时,真正在挖沟铺管的人反而被遗忘在聚光灯外。
最近我开始调整策略,把仓位控制在水务业务产生的自由现金流范围内。某种程度上,这支持股教会我的不是怎么赚钱,而是如何与时间做朋友——虽然这个过程,往往比看着新能源股涨停更考验人性。就像成都的雨季,你知道污水处理量肯定会涨,但具体哪天下雨,下多大,还得看老天的脸色。
(后记:写这篇文章时收到推送,公司刚公告中标了天府国际空港新城的水务项目。看了眼盘面,股价依然在6.8元附近震荡。笑了笑,关掉交易软件继续码字。有些价值,本来就不是用来即时兑现的,不是吗?)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4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