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铁饭碗”开始找钱:政府平台公司的融资迷思

上周和老王吃饭,这位在城投公司干了十五年的老财务几杯酒下肚,突然拍着桌子说:“现在最魔幻的是什么?是我们这些挂着政府招牌的公司,天天被银行当亲儿子哄着,可真要搞钱的时候,比民营企业的套路还野。”

这话让我想起去年在某中部省会看到的怪象——当地交投集团为了一条跨湖隧道,居然把未来50年的过路费收益打包成理财产品,年化4.2%的收益率让大爷大妈们排队抢购。你说这是创新还是 desperation?

传统路子早就走不通了。土地财政缩水得像被拧干的海绵,银行授信额度倒是能给到天文数字,但实际放款时那个审慎劲儿,活像给危重病人开维生素——治不了饿也救不了命。我认识某开发区平台公司的90后融资总监,手机里存着178家基金经理的电话,去年光飞行里程就攒了12万公里,他说现在找钱得像玩俄罗斯方块:“既要严丝合缝对政策,又得在落地前别让资金链断掉。”

最讽刺的是,有些地方一边喊着“剥离政府信用背书”,一边又暗戳戳地让财政局官员出席投资人见面会。这种若即若离的暧昧,像极了爱情电影里欲拒还迎的戏码——投资人心里门清,但谁都配合着演“相信爱情”的戏码。某私募朋友跟我说得更直白:“我们赌的不是项目本身,是主要领导任期内会不会调动。”

政府平台公司如何融资

真正让我后背发凉的是某些“创新”融资。把公园停车场收费权证券化还算老实,有些地方把中小学校食堂承包费、殡仪馆骨灰寄存费都做成基础资产包。这让我想起茶馆里那句台词:“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当公共服务都被拆解成金融产品,到底是在破解融资难题,还是在给未来埋雷?

或许该换个思路想想:为什么总在“找钱”的维度打转?某沿海城市把亏损的公交公司30%股权卖给美团,换来智慧调度系统和用户导流,第二年人均运营成本下降18%。有时候解决问题的钥匙,可能根本不在金融工具箱里。

现在看政府平台融资,像极了一场戴着镣铐的探戈——既要保持体制内的庄重步伐,又得跳出市场化的妖娆舞姿。有位退休的国资委领导跟我说过掏心窝的话:“过去愁的是怎么借钱,现在愁的是怎么还钱,将来可能要愁怎么解释为什么借了这么多钱。”

说到底,融资游戏玩到最后,考验的早已不是财务技巧,而是对公共价值与市场规律的理解深度。当某个县城能把污水处理厂和草莓采摘园打包成“乡村振兴ABS”时,我不知道该夸他们脑洞清奇,还是该担心金融创新正在异化成新时代的“点石成金术”。

(后记:写完这篇文章第三天,发现老家县城真的把非遗文化展演经费做成了融资标的,年化收益5.8%)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4963/

(0)
林凤百科林凤百科
上一篇 1天前
下一篇 20小时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