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两点十七分,我盯着屏幕上跳动的K线,突然想起三年前在陆家嘴某家烟雾缭绕的烧烤店里,某个基金经理醉醺醺地拍着我肩膀说:”兄弟,这市场哪有什么预测,全是赌概率的玄学。”当时我嗤之以鼻,现在却越来越觉得——或许他说的才是真相。
**预测一:新能源的黄昏比想象中来得更快**
别看现在分析师们还在鼓吹”碳中和大趋势”,但我上个月在青海光伏基地的见闻让我脊背发凉。整整三个足球场大的组件仓库里,积压的逆变器包装箱已经落了灰——这可不是什么好兆头。更讽刺的是,当地出租车司机告诉我,他们最怕接到光伏厂员工的单子:”去年这时候天天加班到半夜,现在下午四点就下班了。”
或许我们应该接受一个残酷的事实:当扫地大妈都在讨论光伏龙头的时候,这个赛道已经挤满了等着割韭菜的镰刀。我甚至怀疑,某些号称技术突破的公告,不过是庄家需要出货时提前写好的剧本。
**预测二:消费复苏是个伪命题**
上周我在杭州银泰做了个实验:分别在中午12点和晚上8点统计化妆品专柜的客流量。结果令人沮丧——所谓的”报复性消费”可能只存在于券商研报里。更值得玩味的是,sk-ii的柜姐偷偷告诉我,现在最畅销的不是2300块的神仙水,而是580元的体验套装。
这让我想起个黑色幽默:当所有人都在期待消费降级后的”性价比狂欢”时,有没有可能我们迎来的根本不是复苏,而是整个消费逻辑的重构?就像2012年的百货商店永远不会想到,打败他们的不是更好的百货商店,而是直播间里喊着”宝宝们冲啊”的主播。
**预测三:AI炒作的终局是血腥踩踏**
我必须承认,在二月份我也差点被chatgpt冲昏头脑。但当我看到某上市公司把二十年前的文本识别技术包装成”AI大模型”时,突然想起2021年元宇宙最火时,有家公司靠卖VR眼镜壳子股价翻了四倍。
现在最危险的信号是——连小区门口修自行车的大爷都在问我”人工智能基金能不能买”。历史总是惊人相似:每当某个概念成为全民话题时,往往距离崩盘只剩最后30%的涨幅。也许明天AI概念还会继续狂欢,但别忘了,音乐停止时最后接棒的人,注定要抱着闪亮的代码睡在天台。
(写完这些突然有点悲哀。作为一个经历过三轮牛熊的老韭菜,我越来越觉得股市就像个巨大的楚门世界——我们以为在自主决策,其实早就被设定好的剧本安排得明明白白。如果非要给个建议的话:不如把看盘软件的时间,用来陪家人吃顿火锅吧。)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4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