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冬天,我在北京金融街的一家咖啡馆等人。邻桌两位穿着考究的投行人士正热烈讨论着什么,我无意中听到一个熟悉的词——“基金从业资格证”。其中一人抱怨道:“协会那帮人最近又卡通过率了,我们团队新来的小姑娘考了三次都没过。”
这句话像一把钥匙,突然打开了我对这个话题的思考阀门。
—
一、谁在掌控这张“入场券”?
表面上看,基金从业资格证的发放机构是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简称“中基协”)。但如果你以为这只是一个简单的行业协会,那就太天真了。
我有个朋友在某券商人力资源部工作,她告诉我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每年考试前,总会有各种“神秘渠道”流出所谓的“重点范围”。这些资料动辄售价上千,却总有人趋之若鹜。“你说要是没有内部人参与,这些资料能这么精准吗?”她意味深长地笑了笑。
这让我想起经济学家寻租理论——当某个机构拥有垄断性权力时,自然会形成利益输送的灰色地带。中基协作为唯一的发证机构,本质上掌握着整个基金行业的人才准入门槛。这种绝对的权力,难道真的如表面看起来那么清白吗?
二、考试制度的悖论
我参加过2018年的基金从业考试,当时的感觉就像在参加一场金融知识版的“八股文”考试。大量题目在纠结于细枝末节的条文规定,却很少考察真正的投资分析能力。
最讽刺的是,很多在华尔街有过辉煌业绩的海归基金经理,回国后却要为了这张证书熬夜背书。我认识的一位基金经理,曾经管理过数十亿美元资产,却两次栽在基金法律法规这门课上。
这不禁让人怀疑:我们到底是在筛选专业人才,还是在选拔最会考试的人?某种程度上,这套制度更像是一种行业保护主义——通过设置看似公平的考试门槛,实际上维护着现有从业者的利益。
三、认证背后的利益链条
让我们来算一笔账:每年参加考试的人数超过百万,按每人每次报名费60元计算,这就是一笔6000万的稳定收入。再加上教材出版、培训认证、继续教育…这已经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某次酒桌上,一位培训机构的负责人酒后吐真言:“我们和出题组的人…咳咳,你懂的。要不我们的通过率能比同行高20个百分点?”这句话的真假我无从考证,但确实反映了许多人的猜测。
更值得玩味的是继续教育制度——持证者每年必须完成15个学时的培训,而这些培训大多需要付费参加。这难道不是一种变相的“年费”制度吗?
四、改革的曙光与阻力
最近听说协会在推动考试改革,要增加实操性内容的考核比重。这听起来是个好消息,但我对此持谨慎乐观态度。
任何改革都会触动现有的利益格局。那些靠培训发财的机构、那些习惯了现行模式的出题专家、甚至协会内部依靠现有制度获得权力的人员…改革面临的阻力可想而知。
我记得证监会某位退休领导私下说过:“中国的金融监管,很多时候不是在追求最优解,而是在各种利益集团之间寻找平衡点。”这句话放在基金从业资格认证制度上,再合适不过。
—
说到底,基金从业资格证就像金融行业的“户口制度”。它确实起到了一定的规范作用,但也创造了寻租空间,甚至可能阻碍了真正的人才流动。
下次当你看到哪位基金经理拿着资格证夸夸其谈时,也许可以多想一层:他到底是真正懂投资的高手,还是只是个擅长考试的“证书收集者”?
在这个行业呆了十几年,我越来越觉得:最重要的认证从来不是一纸文凭,而是你是否真正能为投资者创造价值。其他的一切,或许都只是这个行业自我包装的皇帝的新衣罢了。
(写完这篇文章,我突然想起也该去完成今年的继续教育课时了——看,这就是现实的讽刺之处,我们批判着这个制度,却不得不继续在其中扮演自己的角色。)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4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