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者,我们都在扮演一个不属于自己的角色
1. 咖啡馆里的“创业者”
去年冬天,我在北京中关村的一家咖啡馆里等人。隔壁桌坐着两个年轻人,面前摊开笔记本电脑,屏幕上是一份PPT,标题写着“颠覆性社交平台商业计划书”。他们热烈地讨论着“用户痛点”“流量变现”“估值模型”,声音不大,但词汇精准得像从某本创业圣经里直接扒下来的。
我忽然觉得这一幕很熟悉——不是因为它新鲜,而是因为它太老套了。十年前,同样的咖啡馆里,同样的年轻人,可能连PPT的字体都没换,只是把“社交平台”换成了“O2O”“区块链”或是“元宇宙”。
这让我想起一个朋友的话:“创业圈的爆款项目,本质上都是同一部电影,只是换了演员表。”
2. 原型:一个被过度消费的符号
如果非要给“创业时代”找一个原型,我觉得不是乔布斯、马斯克,或者任何具体的成功者——而是一个虚构的“完美创业者”形象:辍学、车库起家、用技术改变世界、在质疑中逆袭、最后登上杂志封面。
这个原型的问题在于,它太像好莱坞剧本了。现实中的创业呢?可能是某个在小县城开奶茶店的90后,每天琢磨怎么和隔壁蜜雪冰城抢生意;也可能是那个做了五年To B软件,终于等到行业风口的中年程序员。他们的故事不够“性感”,所以没人愿意拍成电影。
更讽刺的是,连失败都成了原型的一部分。去年我和一个连续创业失败的朋友喝酒,他苦笑着说:“现在连‘屡败屡战’都成了融资时的加分项——只要你失败得足够悲壮,就能变成‘有经验的创业者’。”
3. 我们为什么需要原型?
人类天生需要叙事模板。原始人围着火堆讲英雄传说,现代人围着Demo Day听融资故事,本质上没区别。原型降低了认知成本:投资人可以快速对标“下一个马云”,媒体可以写出“XX领域的Uber”,创业者自己也能靠着角色代入熬过凌晨三点的崩溃时刻。
但危险也在这里。当原型变成枷锁,所有人都在扮演“应该成为的样子”,而不是解决真实问题。我见过太多团队,BP写得像硅谷独角兽的孪生兄弟,却说不清楚自家产品到底解决了哪个具体人群的具体需求。
4. 打破原型的可能
或许,真正的创业时代原型应该是“没有原型”。
最近让我眼前一亮的项目,反而来自一些“非典型创业者”:
– 一个50岁的阿姨在快手上教人腌酸菜,去年流水过千万;
– 几个农大学生用物联网种草莓,现在给全村大棚做系统托管;
– 甚至那个被嘲笑的“共享马扎”创始人——至少他诚实地承认:“我就是想试试能不能骗到投资。”
这些故事乱七八糟,毫无“英雄旅程”的规整感,但反而透着真实的生命力。
5. 写在最后
下次再听到“XX领域的Airbnb”这种说法时,我可能会忍不住问:“为什么不直接说你是做什么的?”
毕竟,最好的创业故事,或许是从扔掉剧本开始的。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4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