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点的城中村网吧里,我盯着电脑屏幕上的数据爬虫发呆。隔壁座位的大学生正在用ChatGPT赶论文,键盘敲击声和泡面味混在一起。突然意识到,这或许就是当代年轻人创业的隐喻——在巨头留下的数字废墟里,用代码和创意搭建自己的庇护所。
一、穷,反而成了最好的创业导师
去年在深圳华强北,我遇见一个卖改装AirPods的00后。他的”店铺”只是个行李箱,里面整齐码放着各种颜色的耳机。”官网卖1299,我这只要299,音质差不了多少。”他说话时眼睛亮得惊人。后来才知道,这家伙靠拆解二手耳机零件,在B站教人DIY,积累了第一批客户。
这让我想起彼得·蒂尔那句”竞争是输家的游戏”。当所有人都在短视频平台卖9.9元包邮时,真正的机会可能藏在那些”不体面”的角落。有个做校园代拿快递的团队,后来转型成Z世代买手店,就因为发现学生们更愿意为”顺路带杯奶茶”付跑腿费。
二、肉身才是最好的服务器
有个反常识的现象:越是数字原住民,越需要线下触点。认识个姑娘在闲鱼卖自制手机壳,后来在大学城摆摊时,让顾客现场DIY配色,生意暴涨。她说:”00后愿意为参与感买单,这是拼多多给不了的体验。”
这很讽刺不是吗?我们这代人在虚拟世界长大,创业时反而要回归实体。就像那个在抖音教老年人用智能手机的团队,最初只是在社区广场支了个小桌子。现在他们开发的中老年交互App,估值比很多AI公司都实在。
三、时间杠杆比资本杠杆更锋利
大多数创业教程不会告诉你:00后真正的优势是能承受更长的ROI周期。我表弟用半年时间运营一个冷门游戏社群,当成员突破5000人时,突然有厂商找上门谈合作。这种”慢生意”在VC眼里不值一提,但足够养活一个小团队。
有个做留学文书润色的团队更绝。他们前期免费帮人修改,只要求客户分享到朋友圈。三个月后,咨询量多到要排队。这种”用时间换信任”的打法,在即时满足的时代反而成了稀缺品。
四、在流量荒漠里挖井
现在最值钱的不是创意,而是注意力分配权。认识个艺术生,专门在知乎回答”如何用iPad画画”类问题。两年积累了三万粉,现在接商单接到手软。她的秘诀是:”找那些平台算法懒得推荐的长尾需求。”
这让我想起观察到的现象:小红书上的小众垂类博主,变现效率往往比美妆大V还高。有个专注”宿舍小家电改造”的账号,靠 affiliate marketing 月入五万。在过度饱和的市场里,精准反而成了最大的流量池。
凌晨五点时,网吧开始有人离开。那个卖耳机的家伙给我发消息,说最近在研究TikTok直播拆机。我突然觉得,这代人的创业就像野草——没有温室的资源,却在水泥缝里长出了自己的生态。或许真正的创业本就不该是商业计划书里的宏大叙事,而是像这样,在生存焦虑与创造欲的撕扯中,找到那个微妙的平衡点。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4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