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清理浏览器收藏夹时,我又看到了那个熟悉的星标链接——理财范。这个三年前被我当作”数字存钱罐”的网站,如今像个过时的智能手表,还在固执地推送着年化6.8%的新手专享标。
说实话,我现在更愿意把闲钱扔进余额宝。不是因为它收益更高(事实上那点利息连杯奶茶都买不起),而是突然在某天意识到,所谓智能理财不过是用算法包装的焦虑贩卖机——它会记得你每次发薪日后的浏览记录,然后在深夜十一点推送”月光族自救指南”。
我记得第一次注册时,那个笑容甜美的客服经理打来电话,声音温暖得像是金融界的海底捞。”您最近在看学区房吗?”她突然问道,而我确实刚在百度地图上丈量过重点小学的通勤距离。这种精准得令人发毛的服务,让我在买入某款教育基金时,总觉得自己不是在理财,而是在为某个尚未存在的孩子支付虚拟首付。
有意思的是,这些平台总爱用”范”字——理财范、投资范、生活范,仿佛只要跟着它们的节奏,就能活成中产样板间的标准模板。但现实是,当我真正需要提前赎回应急时,那些曾经亲切的机器人客服开始用用户协议第37条第4款和我打太极。这让我想起老家菜市场的王阿姨,虽然她算账用的还是皱巴巴的旧算盘,但永远允许我赊两斤排骨。
最近他们开始推区块链理财产品,宣传页上充斥着”去中心化””元宇宙金融”这些烫嘴的新词。但当我看到需要连刷三次人脸识别才能赎回的规则时,突然觉得这和我爷爷那代人在合作社存钱时按的红手印,本质上都是同一个游戏——用最新的技术包装最古老的信任交易。
或许我们真正需要的不是更智能的理财平台,而是能坦然说出”我就想存三年定期”的勇气。就像昨天我终于清空了收藏夹里所有理财APP,转而给女儿买了套贵得离谱的乐高——至少当她说要”投资未来”时,指的是亲手搭建的城堡而不是某个虚拟资产包。
(写完这段我看了眼理财范APP,发现它正在推送”三十岁资产配置危机”专题。好吧,至少它的算法还记得我的年龄。)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4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