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在杭州和一个做智能家居的老板喝酒,两杯茅台下肚,他突然拍着桌子说:”我现在最后悔的就是当初规规矩矩走银行贷款,早知道就该学老张玩野路子!”他口中的老张,靠二十个亲戚的身份证轮流套现蚂蚁借呗,硬是撑过了最难的三年。
你说这事儿荒诞吗?但这就是当下民企融资的魔幻现实。银行的大门永远向国企敞开,对民企却像防贼一样——要抵押、要流水、要三代清白。我认识个温州老板,厂房设备值八千万,就因为行业被划为”产能过剩”,连三百万过桥贷都批不下来。
最讽刺的是,现在满大街的”科技金融”平台,打着赋能实体的旗号,干的还是高利贷的勾当。某知名平台年化利率敢做到36%,美其名曰”风险定价”。要我说啊,这哪是风险定价,分明是趁火打劫。但你能怪老板们饮鸩止渴吗?下个月就要发工资,供应商的催款函堆成山,这时候就算毒药也得喝啊。
我特别反感某些专家动不动就说”要规范融资渠道”。说得轻巧!去年接触过一家做生物降解材料的厂子,技术绝对领先,但就因为没固定资产抵押,连政府引导基金都看不上。最后创始人咬牙卖了深圳两套房——这是规范吗?这是悲壮!
其实最让我唏嘘的是民间借贷的江湖规矩。浙江某些县城的钱庄,比银行更懂生意经。他们不看报表看人品,不要抵押要面子。有个做纺织的老板告诉我,当地大佬放贷前必做三件事:看你家老人是否长寿,看你孩子成绩单,看你请客埋单时爽不爽快。这套土法风控,坏账率居然比某些银行还低。
当然也不是没有新玩法。我认识个90后老板就更绝,把抖音直播间当路演现场,用带货数据反向融资。最近还真拿到某网红机构的产业投资——虽然条款苛刻得像卖身契,但至少不用再看银行信贷主任的脸色。
说到底,民企融资从来不是金融问题,而是生存哲学。当所有正规渠道都把你当二等公民时,活下去就是最大的正义。那些写在教科书里的融资理论,在现实面前苍白得可笑。有时候我在想,或许真正的创新不是设计更多金融产品,而是让那些握有资金的人,学会弯腰看看泥土里长出的真实中国。
(写完这段突然想起,上次某银行行长在论坛上说”要对民企一视同仁”时,台下老板们的表情,像极了听相声)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4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