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冬天在陆家嘴的星巴克,我无意间听到两个基金经理的对话。”你这季度调仓的思路是什么?””昨晚打坐时突然来的灵感。”穿着定制西装的男人搅拌着燕麦拿铁,语气平静得像在讨论天气。那一刻我忽然意识到,基金管理这门看似理性的生意,骨子里却透着某种玄学气质——特别是当我开始深入研究号称”欧陆智慧与中国机遇碰撞”的中欧基金时。
第一次顿悟发生在翻看他们某只明星产品年报时。基金经理用整整两页纸论述了”阿尔法生成与莱茵河航运周期性波动”的关联性,这种把德国工业哲学和中国市场情绪嫁接的尝试,让我想起在慕尼黑啤酒节看到的老德试图用筷子吃猪肘——笨拙却莫名动人。事实上中欧系基金最迷人的特质,恰恰在于这种文化杂交带来的认知摩擦:他们的量化模型里会嵌入”节气因子”,固收团队开会时总要先泡一壶普洱。你说这是故作姿态?但过去五年他们有三只产品年化跑赢沪深300超过15%,这成绩可比某些天天把”价值投资”挂嘴边的本土机构实在多了。
第二次觉醒是发现他们的ESG策略居然真的在影响决策。不是那种应付监管的绿色洗白,而是真的会派研究员去青海光伏电站数羊——因为当地牧民抱怨光伏板影响放牧,这看似荒谬的细节最终导致对某新能源龙头减仓30%。这种较真劲儿让我想起大学时认识的德国交换生,宁可迟到半小时也要把自行车停进标准划线区内。现代金融最讽刺的悖论在于:当所有人都在追逐算法的极致理性时,那些愿意保留些许”非理性执着”的机构,反而获得了超额收益的密码。
最近一次触动来自他们新推出的”中欧数字经济基金”。路演时荷兰籍的基金经理反复强调”要像欣赏维米尔油画那样理解数据流”,这种文艺腔调差点让我笑场。但仔细想想,当ChatGPT都能写基金周报的今天,或许人类基金经理最后的壁垒,恰恰是这种跨界的感性认知?就像我那个做当代艺术策展的朋友说的:”未来十年最稀缺的能力,是把科创板招股书读出诗歌韵脚的本事。”
当然中欧系也不是完美无缺。他们某些产品的费率结构复杂得像普鲁斯特的小说,有次我花了整晚才搞明白那个”浮动业绩报酬阶梯计算方式”。但话说回来,在这个无风险收益都能跌破2%的时代,我们或许该宽容些——毕竟能让你一边理财一边感受文明碰撞的机构,总比那些只会复制指数的小机灵鬼值得托付。
现在每次看到中欧发新基,我总会想起陆家嘴那杯凉掉的咖啡。金融的本质从来不是数字游戏,而是人类认知模式的集中体现。当北纬53度的冷静遇见东经121度的狂热,产生的或许不是最优解,但一定是足够有趣的化学反应。至于收益?那不过是认知变现的副产品罢了。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4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