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凌晨三点的厨房独白
去年冬天,我在自家厨房对着半锅凝固的牛油发呆——这已经是本周第三次试验重庆火锅底料失败了。朋友发来消息:”你那’川渝灵魂’餐厅计划还没放弃呢?”我盯着手机屏幕苦笑,突然意识到:我们这些被舌尖上的中国喂大的文艺青年,对开餐厅的执念简直像场集体癔症。
(二)特色餐厅的”特色陷阱”
所有人都告诉你”要有差异化”,但没人说清什么才是真正的差异化。我在成都玉林路观察过37家”特色”餐馆:18家打着”秘制”旗号,9家号称”祖传”,剩下10家玩文艺复古风——最后存活下来的,反而是那家用一次性塑料碗装地道甜水面的破摊子。
这让我想起投资人王哥的暴论:”所谓特色,就是让顾客发朋友圈的冲动大于对价格的敏感。”虽然粗鄙,但戳破了某种真相。我们总在追求米其林式的精致,却忽略了巷口包子铺每天早上的蒸汽才是真正的”用户粘性”。
(三)文艺青年的致命幻觉
开餐厅最危险的时刻,是当你在豆瓣写用海明威的方式做红烧肉获得200个赞的时候。我曾认真规划要把百年孤独的魔幻现实主义融入菜单设计,直到被厨师长老陈当头棒喝:”客人是来吃饭的,不是来参加文学研讨会的!”
现在想来,那些倒闭的”诗人面馆””哲学咖啡馆”,本质上都是创作者的自恋投射。餐饮业的黄金法则其实是:让食物好吃到不需要故事。
(四)反向操作的可能性
最近有个有趣现象:在网红店扎堆的商圈,突然冒出几家”拒绝拍照”的餐馆。没有ins风装修,禁止手机先吃,结果反而引发更疯狂的传播。这或许揭示了某种荒诞的消费心理——当大家都在表演生活时,真实反而成了最奢侈的特色。
我现在的创业计划书里藏着这样的私货:与其做第108家赛博朋克烧烤,不如开间”菜市场餐厅”。每天清晨带着顾客去挑还沾着露水的青菜,让定价随着早市行情波动——这种笨拙的真实感,说不定反而能杀出血路。
(五)关于失败的温柔想象
朋友问我如果再次失败怎么办。我准备在菜单最后一页印上奥登的诗:”如果我不能带来真理,至少我要带来真实。”大不了把倒闭的餐厅改成”创业失败者互助食堂”,用那些烧糊的牛排和太咸的例汤,给后来者下酒。
毕竟,在这个米其林指南和大众点评厮杀的年代,或许保留些笨拙的人间烟火气,才是最后的反叛。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4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