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冬天,我在北京中关村的一家咖啡馆里目睹了一场典型的”中国式路演”。一位95后创业者挥舞着激光笔,在PPT上画出一个万亿市场的蛋糕,台下五位投资人面无表情地记录着,空气中漂浮着拿铁泡沫和估值泡沫混合的奇异香气。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中国的风险投资早已脱离了单纯的资本游戏,演变成一场集体性的社会心理实验。
与教科书里”技术驱动创新”的浪漫叙事不同,我观察到的现实要复杂得多。某次陪朋友见天使投资人,对方在听完区块链+农业的项目阐述后,突然问:”你们团队里有没有长得像马斯克的成员?现在短视频推广需要记忆点。”这种荒诞背后,藏着中国风投市场的独特逻辑——比起技术壁垒,更多人赌的是人性弱点催生的商业模式。共享经济最狂热时,连共享板凳都能拿到融资,这种集体癫狂让我想起明末的郁金香泡沫,只不过如今投机客们交易的不是球茎,而是用户数据构成的数字幻影。
令人忧虑的是估值体系的精神分裂。去年某AI公司连续八轮融资,估值飙升300倍,但其核心算法团队竟集体在B站直播编程赚外快。这种魔幻现实主义的场景背后,是资本对”故事溢价”的疯狂追逐。就像在赌石市场,所有人都在赌原石里的翡翠,但多数人连手电筒都懒得带,纯粹靠同行抬价的声势来判断价值。当某个赛道突然涌入几十家机构,你很难分清楚他们是真的发现了金矿,还是害怕错过其他掘金者的庆功宴。
但最让我着迷的,是这场狂欢中悄然生长的另一种可能性。在杭州某个旧厂房改造的孵化器里,我遇到过坚持七年研发柔性电池的团队,他们的BP简陋得像是学生作业,却藏着改变可穿戴设备格局的野心。这类项目通常不符合”三个月见流量,六个月盈亏平衡”的速食标准,却意外受到某类特殊资本的青睐——那些经历过互联网泡沫破灭的老兵们,正在用更耐心的资本培育真正的创新火种。
某种程度上,当前的风投市场正在经历价值回归的阵痛。当移动互联网的流量红利见顶,那些曾经被追捧的”模式创新”显露出皇帝的新衣本质。某位转型投资传统制造业的友人跟我说:”现在看项目先问能耗比,再看专利墙,最后才翻财务报表。以前那套烧钱换增长的逻辑,在硬科技领域根本行不通。”这种转变带着某种讽刺意味——当资本终于学会尊重物理定律时,反而更接近风险投资的本质。
站在2023年的转折点上,中国风投或许正在褪去娱乐化外衣。我注意到越来越多的资金开始流向半导体、生物医药、新能源这些”慢赛道”,虽然回报周期动辄十年起,但这种迟来的耐心反而让人看到希望。就像暴雨过后虽然满地狼藉,但被冲刷掉泡沫的土壤里,反而可能长出更坚实的作物。
说到底,风险投资终究是关于人的故事。当某个深夜你在浦东机场看到红眼航班里挤满拖着行李箱的投资人,当他们手机里同时开着三个会议软件切换于不同路演之间,当那些二十多岁的年轻基金经理对着比自己父亲还年长的科学家讲解商业模型——这些荒诞又热血的场景,或许才是中国创新最真实的注脚。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48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