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深秋,我在陆家嘴某栋写字楼的咖啡厅里偶遇一位基金经理。他盯着笔记本电脑屏幕上跳动的曲线,忽然没头没尾地说了句:”在这个行业里,活得久比活得猛更重要。”当时我正被某只网红基金三个月暴涨60%的传奇吸引,对他的话不以为然。直到后来追踪数据时才发现,那支风光无限的基金在第六个月净值腰斩,而上银旗下某只不起眼的产品,却像老式座钟的指针般,用五年时间划出了持续向上的平滑曲线。
这让我开始重新审视公募基金领域的生存哲学。当整个行业陷入规模焦虑,各家拼命发行爆款产品时,上银基金却像个固执的钟表匠,在喧嚣中低头打磨自己的齿轮与发条。他们似乎坚信,资产管理本质上是门关于时间的艺术——那些追逐风口的产品像烟花般绚烂短暂,而真正的财富积累需要经年累月的精密啮合。
有意思的是,这种保守主义恰恰成为他们最激进的特质。在量化交易大行其道的今天,上银仍然保留着人工为主的研究团队,他们的研究员甚至会被要求去上市公司车间数机床数量,在超市停车场记录客流量。这种”笨办法”在同行看来近乎迂腐,却意外地让他们躲过了多次概念股暴雷。就像有位内部人士私下说的:”我们宁愿错过十个机会,也不愿踩中一个陷阱。”
但最令我着迷的是他们产品线里的矛盾性。一边是固收类产品极致的风险厌恶,另一边却在科创主题基金里配置争议极大的早期项目。这种分裂人格某种程度上映射了中国资本市场的荒诞现实——投资者既渴望高收益又不愿承担波动,于是基金公司不得不扮演精神分裂的角色:用稳健产品的利润补贴创新业务,再用前沿布局的故事反哺传统产品线的吸引力。
某种程度上,上银基金的生存策略像极了上海本身的性格。在外滩炫目的金融光环之下,真正支撑这座城市运转的,是那些藏在弄堂里的精密机械厂和几十年如一日的老匠人。他们不追求瞬间的爆发,而是计算每个齿轮的咬合误差,确保整座城市金融钟楼的分针每年向前移动几格。
现在每当看到又一家基金公司砸重金请明星经理造势,我都会想起咖啡厅里那个盯着净值曲线的基金经理。或许在这个被算法和流量统治的时代,真正珍贵的不是制造爆款的能力,而是敢于对狂热说”不”的清醒。就像钟表匠不会因为世人追求走时更快而改变摆轮频率,真正的资产管理,终究是场关于时间哲学的修行。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4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