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一位老友喝酒,他神秘兮兮地从公文包里掏出一个深蓝色封皮的本子,啪一声拍在桌上。“刚下来的,”他眼角带着藏不住的得意,“私募基金管理人资格证。”
我拿起那本证书摩挲着烫金的字体,纸张厚重得有些硌手。突然想起五年前在陆家嘴某栋写字楼里,另一个朋友把同样的证书摔在会议桌上:“这玩意儿现在比小区停车位还难搞。”那时他刚被中基协退回第三次材料,眼里的红血丝像是要渗出来。
说实话,我一直觉得私募证书像极了夜店的门票——有票的不一定真会跳舞,但没票的连进场资格都没有。去年在某创投峰会茶歇时,听到两个西装革履的哥们调侃:“现在募资时LP第一眼看净值曲线,第二眼就看证书编号尾数是不是吉利数字。”这话荒诞得让我差点被咖啡呛到,可细想之下,金融圈什么时候脱离过这种符号崇拜?
最讽刺的是,这张需要律师、会计师、评估师团团转三个月才能备齐材料的证书,真正考验的何止是专业能力?某个做量化的朋友曾苦笑:“系统回测夏普比率1.8不如协会老师点头时那声‘嗯’来得重要。”他为了备案特意把策略从高频调整到中频,因为“太复杂的策略说明书容易引发问询”——你看,监管套利从来不止存在于交易策略里。
但话说回来,当我在某三线城市看到挂证机构把私募证书和CPA、CFA培训广告并列张贴时,突然意识到这张纸早已异化成某种金融图腾。就像去年爆雷的那家伪私募,办公室墙上挂着装裱精美的证书,底下却用极小字号标注“已被采取自律措施”——魔幻现实主义的注脚总是藏在细节里。
或许我们应该重新审视这套认证体系。当某家机构能用豪华包装材料通过审查,而真正深耕细分领域的团队却困死在法律意见书环节时,认证本身是否构成了某种逆向选择?就像骑自行车需要考驾照固然没错,但如果考场上只测试倒车入库,恐怕街上会挤满不会直行却精通倒车的骑手。
放下朋友的证书时,威士忌杯壁的水痕在桌面上晕开一圈。我突然想起证监会上个月新规里那句“探索差异化准入”,这或许意味着某天我们会看到证书出现星级评分?就像米其林餐厅评级那样,三星证书能募百亿,一星证书只能做家族办公室——到时候江湖上会不会流传着“冲星攻略”的灰色产业?
玻璃杯碰撞声打断了思绪,朋友正举杯说着什么行业前景。我盯着他身后酒柜里那些闪着金光的洋酒,忽然觉得金融圈的准入资格和这些酒标颇有共通之处:真正懂行的人喝的是桶陈年份和风土,外行人却只认得包装上那几个烫金字母。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