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楼下咖啡馆,碰到一位半年没见的老朋友。他以前总爱聊区块链和元宇宙,这次却劈头就问:“听说最近股市有利好,真的假的?” 我看着他被手机屏幕映得发亮的镜片,突然想起三年前他追高新能源被套牢时,也是这副表情。
说实话,我现在听到“利好”这个词就头皮发麻。不是因为它没用,而是太多人把它当成了救命稻草——政策吹风会上某位领导的只言片语,某券商深夜推送的行业分析,甚至微信群流传的所谓“内部消息”,都能让一群人像打了肾上腺素似的冲进场。结果呢?往往是利好出尽成利空,狂欢之后留下一地鸡毛。
我越来越觉得,真正的利好从来不在新闻头条里。它藏在那些被大多数人忽略的角落:比如你家楼下那间老牌包子铺突然开始用扫码点餐系统了(说明传统行业数字化正在渗透);比如你发现常去的生鲜超市冷链货柜比去年多了三倍(预示消费升级的韧性);甚至是你那个从来只买理财的表姐,上周居然问你怎么开证券账户(增量资金可能正在酝酿)——这些毛细血管级别的变化,比任何宏观数据都更早传递温度。
有人说注册制是利好,有人说中特估是利好。要我说,最大的利好是你自己的认知迭代。去年我参加某个投资论坛,听到最震撼的观点来自一位满头白发的私募老总:“过去十年是看谁跑得快,未来十年是看谁坐得稳。”这句话让我当场把手机里五个追涨杀跌的群都退了。现在回头看,避开那些喧嚣的“利好陷阱”,反而让我抓住了两只有持续分红能力的冷门股。
当然我不是完全否定政策面的积极信号。但恕我直言,很多投资者对利好的理解还停留在“给糖吃”的幼儿园阶段。真正的利好应该是制度性、结构性的,比如退市机制真正硬起来,比如对财务造假的惩戒能让董事长们睡不着觉——这些才是能改变土壤的东西,而不是隔三差五撒一把速生肥。
最近让我觉得有意思的是,年轻人开始把“反脆弱”概念带进投资领域。我认识的一个95后基金经理,他的选股逻辑居然是“找那些利空都打不死的公司”。这思路清奇得让人拍大腿——当所有人都盯着利好消息时,或许真正的好机会藏在那些被错杀的韧性资产里。
所以下次再听到“股市有利好”时,不妨先倒杯茶,把手机调成静音。真正的利好从来不是狂欢的发令枪,而是给聪明人准备的思考题。毕竟在这个信息过载的时代,能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才是最大的利好。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