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一个做私募的朋友喝酒,他半开玩笑地说现在行业里最缺的不是策略分析师,而是哲学家。这话乍听荒诞,细想却让我心头一震——当我们谈论资产管理时,究竟在谈论什么?拾贝投资这个名字就很有意思,它让我想起小时候在海边赶海的经历:你要在退潮后的滩涂上耐心寻找,有时候看似普通的贝壳里藏着珍珠,而有些华丽的外壳却是空的。
这个行业最讽刺的地方在于,所有人都在追求确定性,但真正的价值恰恰藏在不确定性里。我认识的一位基金经理曾经在2015年股灾时死守白酒股,当时所有人都笑他固执,结果三年后他的收益率让那些频繁调仓的”聪明人”望尘莫及。这让我想起拾贝投资的投研理念里特别强调的”非共识正确”——有时候你得敢于和整个市场唱反调,但这种勇气不是莽撞,而是建立在极其扎实的基本面研究之上。
有意思的是,现在很多机构都在吹捧算法交易、量化模型,但拾贝却还在坚持传统的基本面深度调研。他们的研究员每年要实地走访超过200家企业,这种”笨办法”在当下显得格外珍贵。我记得他们的一位合伙人说过:”数据会骗人,但工厂车间的机油味不会。”这种带着体温的调研方式,某种程度上是对这个越来越虚拟化的行业的一种反抗。
不过最让我感慨的是他们对待风险的态度。不像某些机构把风控做成漂亮的PPT模板,拾贝的风控会议据说经常开得火药味十足。有个业内传闻说,他们曾经因为一个标的公司的应收账款账期多了15天,就毙掉了整个投资方案——这种近乎偏执的谨慎,在追求快速变现的时代显得格格不入,但或许正是这种格格不入,让他们在多次市场震荡中活了下来。
说到这儿不得不提一嘴现在的市场环境。当大多数人还在为美联储加息缩表焦虑时,拾贝最近发布的季度报告却把更多篇幅用在讨论人口结构变化对消费趋势的影响上。这种跳出短期波动的长远视角,某种程度上揭示了资产管理行业的本质:你不是在管理资金,而是在穿越时间。
有时候我觉得,投资管理公司更像是一群时空旅行者。他们既要理解过去一百年的经济周期,又要预见未来十年的产业变革,还要在当下的每一个交易日做出决策。这种在多维时空里寻找交点的能力,或许才是真正的”拾贝”艺术。
(写完这些突然想到,也许最好的投资策略不是预测浪潮,而是学会在浪潮中保持自己的呼吸节奏。毕竟,当潮水退去时,我们才能真正看到谁在裸泳——而拾贝的人,至少都穿着合适的泳衣。)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4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