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老张喝酒,他神秘兮兮地凑过来问:”你说现在该不该抄底港股?”我盯着杯子里晃动的啤酒泡沫,突然想起五年前他问我同样问题的场景——那时他刚卖掉了父母留下的老房子。人类对财富的焦虑,真是比病毒还容易复发。
有意思的是,我们总把”理财”和”投资”混为一谈。要我说,理财是婚姻,投资是恋爱。前者需要稳定的现金流和风险管控,像按月上交工资般枯燥但必要;后者却总带着荷尔蒙冲动——去年加密货币暴跌时,我在交易所论坛看到有人留言:”就当是为认知买单”,这自我安慰的浪漫主义,简直比情人节玫瑰还动人。
我二舅的理财哲学就很有意思。这个在县城开杂货铺的老头,坚持把每天营业额的10%换成黄金——不是纸黄金,是真正压在枕头底下的金片。”数字会骗人,但金子咬得动”,他这句话让我想起2020年美股熔断时,某个华尔街交易员在直播镜头前撕碎报表的场面。有时候所谓风控,不过是选择相信更古老的谎言。
现代投资教育有个致命幻觉:试图用数学模型解释人性。就像告诉你K线图能预测市场情绪,却忘了恐慌和贪婪从来不走技术路线。我认识个基金经理,办公桌上永远摆着本群体心理学,他说这比Bloomberg终端有用得多。毕竟当市场集体跳崖时,最先摔死的往往是算得最精确的那个。
最近有个现象很有意思:年轻人开始把”消费降级”当作理财手段。我表妹用三个记账APP同步监控每天咖啡支出,却在直播间为虚拟偶像一掷千金。这种新型财务分裂症或许揭示了一个真相:所谓理性投资,本质是给非理性欲望找个体面的出口。
真正让我警惕的是理财泛道德化倾向。”会理财就是自律人生”这类鸡汤,简直比P2P暴雷还危险。见过太多人把财务自由幻想成通关游戏,结果在35岁就患上收益率焦虑症——他们计算年化回报的眼神,像极了赌徒盯着轮盘。
或许我们该重新理解”价值投资”这个词。除了财报上的数字,或许更该投资些别的东西:比如允许自己犯错的空间,承认无知勇气,甚至是在全民狂欢时提前离场的克制力。就像我那个买了十年国债的阿姨说的:”有时候不输,就是最好的赢。”
老张最后还是要了股票代码。看着他微醺的脸,我突然觉得所有理财建议本质上都是治标不治本——我们真正想投资的,不过是那个”未来会更好”的可能性。至于年化收益率?那不过是给希望标价的另一种方式。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4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