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在深圳参加一个行业论坛,咖啡间隙听到两个老板的对话挺有意思。一个说融资租赁是救命稻草,另一个却骂它是裹着糖衣的毒药。这种两极评价让我突然意识到,我们谈论金融工具时,其实都在投射自己的生存焦虑。
直接租赁最像”金融界的婚介所”——设备厂商、租赁公司、用户三方联姻。但有意思的是,很多企业表面上是看中资金周转,深层动机却是规避技术迭代风险。我见过某制造厂连续三年租赁数控机床,每次到期就换最新型号,这哪是融资?分明是给不确定性买的保险。
回租玩法更微妙。去年有家餐饮连锁把烘培设备卖给租赁公司再租回来,账面现金增加了,但创始人私下跟我说实话:”这招真正的价值是让财务总监能继续编故事给投资人听”。你看,金融工具到最后都成了人性游戏——我们需要的不仅是钱,更是维持信心的道具。
经营租赁最擅长制造”伪轻资产”幻觉。某物流公司把车队全部转为经营租赁后,资产负债率漂亮得像P过的照片。但深夜仓库里那些磨损严重的卡车不会说谎——所谓表外融资,不过是把现实问题塞进财务报告的缝隙里。
我特别警惕那些把杠杆租赁吹上天的中介。他们不会告诉你,前年有家光伏企业用这个套路吃下政府项目,结果电价补贴政策突变,现在老板每个月初都要计算器按烂了凑利息。金融创新永远跑得比监管快,这是常识,但人在贪婪时总觉得自己是例外。
跨境租赁最近被捧成新风口,但汇率波动比海啸还难预测。认识个做医疗器械进口的哥们,用欧元租赁合同赌汇率差,有个月因为土耳其里拉崩盘,差点把上半年利润全吐出去。他苦笑着说这就好比”用气象APP预测明年天气”。
说到底,融资租赁分类只是表象。真正值得玩味的是,当企业戴上这些金融面具后,究竟在掩饰什么?可能是创始人的赌性,可能是行业的虚火,也可能是整个经济周期的焦虑投射。有时候翻看租赁合同条款,恍惚间觉得不是在读金融文件,而是在解码人性暗语。
(后记:写完这篇突然收到银行短信,提醒我的车贷下月到期。看,我们都在租赁人生,只是假装拥有)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4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