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2015年夏天,我在陆家嘴某券商的交易大厅里目睹了最魔幻的一幕:一位穿着汗衫的大爷盯着红绿闪烁的屏幕,手里攥着速效救心丸,嘴里念叨着”国家不会让股市垮的”。当天上证指数暴跌7%,大厅里弥漫着泡面和绝望混杂的气味。那一刻我忽然意识到,中国股市从来不是简单的资本游戏,而是一场浸透着民族情绪的行为艺术。
政策市还是赌场?
很多人喜欢用”政策市”来定义A股,这个说法太客气了。要我说更像是个被精心设计的游乐场——过山车的轨道早就铺好,但总有人觉得自己能猜准下一个急转弯。2007年股权分置改革时全民炒股的狂热,2015年杠杆牛市的疯癫,哪次不是政策点火、情绪浇油?最讽刺的是,我们一边嘲笑大妈们追涨杀跌,一边自己偷偷跟着国家队的方向调仓。
我认识个私募朋友,他的交易系统里有套独特的”政策情绪指标”:新闻联播里某个词出现的频率、部委官网配色变化、甚至领导视察企业的鞋底颜色都能成为参数。这套荒诞算法在2019-2020年的收益率竟跑赢90%的量化基金。你说这是金融市场的悲哀?我倒觉得这是中国特色的生存智慧。
韭菜的自我修养
有个反复验证的魔咒:当出租车司机开始推荐股票时,离崩盘就不远了。但很少有人思考,为什么每次都是同一批人前赴后继地跳坑?或许因为我们骨子里相信”这次不一样”——2001年国有股减持时说不一样,2015年熔断时说不一样,现在全面注册制了还在说不一样。
我父亲那代股民有个习惯,亏钱时总爱说”就当支援国家建设了”。这种奇妙的心理补偿机制,让割韭菜带上了某种悲壮色彩。现在年轻人玩ETF、炒元宇宙概念,本质上还是在重复同样的故事:用K线图编织暴富梦,用技术分析掩盖赌博冲动。区别只是把象棋摊搬到了手机APP里。
监管的左右互搏
最精分的是监管层。既要搞活市场又要防风险,就像让厨子同时做满汉全席和减肥餐。每次半夜发新政都引发市场癫痫,科创板开板时那个涨跌幅限制,搞得像给猴子发计算器——工具高级但玩法照旧。
注册制改革后有个微妙变化:IPO破发率从耻辱变成荣耀,说明市场终于敢用脚投票了。但你说这算进步吗?看看那些带着对赌协议闯关的企业,分明是把股市当ATM提款机。有次参加某半导体公司的路演,CEO用2/3时间讲国产替代情怀,问到毛利率就开始背政策文件。在场基金经理们边鼓掌边偷偷挂卖单,荒诞得像一出黑色喜剧。
未来在裂缝中生长
现在最有趣的矛盾是:外资天天喊”A股估值洼地”,内资却持续净流出。就像看着米其林厨师夸菜市场土豆新鲜,但摊主自己忙着囤罐头食品。这种错位背后,或许藏着我们对自身增长模式的不自信。
但转机总在裂缝中生长。去年某光伏企业跌破净资产时,我注意到个细节:车间里二代生产线仍满负荷运转,工人们讨论着纳米镀膜技术迭代。这种实体与资本的温差让我恍惚——当我们在K线里焦虑内卷时,真正的变革正在机器轰鸣中发生。
也许中国股市最终会找到自己的节奏:既不是华尔街的拙劣模仿,也不是政策市的提线木偶。就像上海弄堂里走出的年轻人,穿着西装但袖口露出刺青,会用python写策略也能看懂风水罗盘。这种混杂特质让人恼火,却也生机勃勃。
所以下次看到大盘跳水时,不妨泡杯茶想想:我们参与的何止是财富游戏,根本是一场持续三十年的社会实验。实验报告上应该写满人性的贪婪与恐惧,政策的试探与纠偏,还有这个转型时代所有的骄傲与彷徨。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47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