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老王喝酒,他神秘兮兮地给我看手机屏幕——满屏飘红的收益率曲线像打了肾上腺素。”一天赚了三个月工资”,他压低的嗓音里藏着抑制不住的亢奋。我盯着那个花哨的界面,突然想起去年在澳门赌场见过的同款表情。
现在的投资APP啊,简直把严肃的财富游戏包装成了糖果消除游戏。滑动买入,点击卖出,连K线图都自带炫光特效——这哪是价值投资,分明是给多巴胺系统设计的电子尼古丁。最讽刺的是,某些APP甚至引入了”连续签到奖励”机制,活脱脱把巴菲特之道做成了拼多多模式。
我试过把十万块放进某顶流APP的模拟盘,结果比玩文明6还上瘾。每次刷新页面时心跳加速的刺激感,止损线被击穿时手心冒汗的生理反应,甚至半夜会突然惊醒查看美股走势。这种设计本质上就是在利用行为经济学里的即时反馈陷阱,让人产生掌控金钱的幻觉。说到底,屏幕背后还是那套百年不变的人性博弈,只不过赌场换了个数字皮肤。
有意思的是,这些APP正在创造新型的投资人格。我认识个95后姑娘,她买特斯拉的理由居然是”马斯克发 meme 的表情很性感”。当投资决策从财报分析变成社群情绪共振,当PE比率输给网红带货力评分,或许我们正在见证金融民主化最荒诞的版本。
但话说回来,谁又比谁更高贵呢?传统券商那些晦涩的术语何尝不是另一种知识壁垒。至少这些APP让送外卖的小哥也能买得起茅台碎片——虽然可能只是平台制造的消费主义新骗局。有次看到维修手机的师傅边换屏幕边做T+0,突然觉得金融平权这件事,本来就该带着些草莽气息。
现在每次打开这些APP,总想起华尔街之狼里那段著名的销售演讲。只不过当年需要靠肾上腺素和电话轰炸达成的催眠效果,现在算法用个性化推送就能实现。或许我们抗拒的不是投资门槛的降低,而是被迫直面自己决策时那个贪婪又怯懦的真实模样。
(写完看了眼自选股,该死的那支元宇宙概念股又跌了5%)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