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在798艺术区参加一个创业沙龙,一个穿着黑色高领毛衣的年轻人站在台上激情澎湃地演示着第37版商业计划书。大屏幕上跳动的曲线和炫目的动效让我恍惚间以为在看科幻电影预告片——直到听见那句熟悉的”我们的商业模式将重构行业生态”,我才确认这确实是路演现场。
这种场景我见过太多次了。作为经历过三波创业浪潮的老兵,我越来越觉得PPT融资就像当代创业圈的”炼金术”。投资人表面上在买项目,实际上是在购买一个精心包装的梦境。最讽刺的是,有时候连做梦者自己都信了这个梦。
记得2018年帮朋友打磨BP时,我们花了整整两周时间就为了把市场规模预测从”百亿级”改成”千亿级”—虽然只是把某个细分市场的复合增长率多算了两个百分点。结果呢?原本无人问津的项目突然成了香饽饽。你看,在这个游戏里,数字的真实性可能还不如排版美观度重要。
但别误会,我并不是要全盘否定这种模式。某种程度上,能把PPT讲好的创业者至少证明了两点:一是对商业逻辑的梳理能力,二是对人性心理的把握能力—这两者本来就是创业的核心素养。就像我认识的一位天使投资人常说的:”我投的不是赛道,是说故事的人。”
最近元宇宙概念火爆时,有个做AR眼镜的团队别出心裁地把BP做成了VR体验。当投资人戴着设备手舞足蹈时,他们根本不在意那玩意儿实际显示效果堪比十年前的红蓝3D电影。这种行为艺术式的融资,你说它是行为艺术还是欺诈?界限模糊得令人不安。
更值得玩味的是,现在连投资人都开始反向驯化创业者。某个知名机构的投资经理私下跟我说,他们其实准备了”爆款BP模板”—就像高考作文模板一样,只要把关键词替换掉,立即就能产出看起来专业度提升300%的计划书。这导致现在看十个项目,有七个的叙事结构像是克隆出来的。
或许我们应该承认,PPT融资本质上是一场共谋。创业者需要资金来实现愿景(或者只是活下去),投资人需要好故事来向LP交代,双方默契地维持着这个精致的话术体系。就像话剧等待戈多,重要的不是戈多会不会来,而是等待过程中产生的戏剧张力。
说到这里突然想起个细节:去年某次路演结束后,有个投资人单独拉住创业者问:”你刚才说的那个技术突破,自己真信吗?”创业者沉默片刻笑了:”信不信不重要,重要的是您现在信了。”两人相视大笑的样子,像极了华尔街之狼里的某个镜头。
所以下次当你看到又一份声称要”颠覆行业”的PPT时,不妨多问一句:这到底是通往未来的路线图,还是当代创业行为的隐喻性表达?也许答案就像薛定谔的猫,在融资到账之前,既是真的也是假的。
(写完这段突然意识到,或许最成功的PPT融资案例根本不是某个具体项目,而是整个风险投资行业给自己写的那个关于”改变世界”的宏大剧本——这个剧本,我们每个人都在参演)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4744/